文/予墨
海马汽车在315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做出了否认央视调查的指控,在各个交流平台,上这件事也引起了广泛热议。很多公关界的人士,都在批评海马汽车的做法太过愚蠢,“恐怕连奥美都不敢接这样的单了!”有人评论道。那么笔者不禁要问,经过彻夜的开会,海马汽车最终为何做出这样的应对决定?这一决定到底是明智的还是愚蠢的?
承认还是否认,其实并不是两难的选择
让我们站在海马汽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承认和否认之间,其最终结果的差别。
如果海马汽车承认自己确实在工信部的油耗方面造了假,并像社会和公众作出真诚的道歉。那么可能的结果有三个,第一是民众唾骂海马汽车的不法行为,并从此不再将海马纳入自己购车的选择集。第二是接受海马汽车的诚意和道歉,保持和进一步提升对海马汽车的好感,并在之后的购车中继续愿意选择海马汽车。
还有第三个可能的结果,这一点相比消费者对海马汽车的态度更加重要。如果海马汽车承认自己造假,那么也就等于央视报道中的这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在造假,将这家机构“出卖”。它是否被工信部处理,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以后恐怕没有哪家检测机构,再敢和海马汽车合作了。即使愿意接单,也只能是硬邦邦的,严格按照规矩来。当其他车企还在用潜规则为自己谋利时,海马汽车却只能“吃哑巴亏”了。
反过来,如果海马汽车像现在这样否认央视报道中的指控,其可能的结果其实已经显现了,消费者的反应并不激烈。一方面是工信部的油耗本身水分就很大,所有消费者都心知肚明。大家也都知道,并不是海马汽车一家这么干,所有车企都有可能像海马一样,利用各种合法和不合法的手段来做低自己的油耗。而且,即使是按照所有正规流程测试下来的工信部油耗,它也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多少参考意义。另外一方面,社会的诚信集体丧失,道德只是在历史书才是美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也没有多少人会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一家车企。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以及当前事态的进展我们就能够看出,海马汽车做出的选择,并不是那么愚蠢的。现在,与央视所不同的是,现在行业评论家们,都在将矛头指向了监督管理机构,而不是车企。实际上,在很多法规条文还只能起到门面的作用时,出淤泥而不染反而并不是最佳的生存之道。
央视解决不了行业潜规则
虽然央视每年的315晚会,扮演的都是一个监督者的角色,但实际上,央视自己也是一家自负盈亏的独立机构。其实,它也和报道中的那家第三方测试机构一样的。虽然不否认央视可能会有一些正义之士,但打假与不打假,应该打什么假,打到什么程度,其根本还是以利益为根本诉求。而且,央视自己不也造假吗?我还清楚的记得,曾经有一个央视新闻中,那个等待被采访的对象,从队伍前跑到队伍后重新排队的场景。
按下央视自己不提,我们来看看央视这几年在315期间,打了汽车行业的哪些假。2011年,央视曝光锦湖轮胎违反自己制定的比例,过量使用返炼胶;2013年曝光大众DSG变速箱问题、江淮汽车锈蚀,随后还曝光了宝马、奔驰等豪车的车内异味问题,以及今年的海马汽车油耗造假等等。
分析不难发现,央视曝光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汽车行业的潜规则,在现行法规的空隙之中为自己谋利益。比如锦湖轮胎、宝马车内异味以及海马汽车的油耗造假;第二类是个别车企的单独缺陷,比如大众的DSG变速箱、江淮汽车锈蚀等。
管属于哪一类的问题,虽然央视曝光了,但是也并没有相继的后续监管部门跟进调查和处理,调查的结果在315之后就戛然而止了。这样的打假,其实也只是点到即止,尤其是对那些行业潜规则而言,央视的报道也只是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却并不没有成为监管部门新一轮工作的起点。当然,央视达到了敲山震虎得目的——虽然网络媒体的力量强大了,但央视还是举足轻重的。不过即使央视依然强大,但仅凭央视的力量,它也完全不能撼动汽车行业的这些潜规则。这正如央视报道的其他诸如中国电信助长垃圾短信、家乐福等各种超市更改保质日期、玩具生产商用医疗垃圾做原料等等行业潜规则,但这些潜规则依然充斥在我们周围一样。
打破行业潜规则还要呼叫监管
其实,要打破行业潜规则,还必须要从监督和管理这个根本上去解决。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作为核心观点来阐述。有评论圈的好友,还有一些网友,反对我为海马等车企开脱,只抓住监管部门责任不放的观点。
我以为,海马汽车在油耗“造假”这个问题上,当然可能有责任(为什么说可能,因为在工信部测试中更改发动机标定是完全合理的,只要最终上市状态的标定与测试标定在油耗方面是一致的即可。至于说做手段,央视的报道也并未有确凿证据),但它有责任,其他车企同样也有责任。即使打掉了海马一家,也不能解决当前油耗虚低的假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在哪里?
如果监管部门比央视行动还早,提前对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定时评估,对车企的测试油耗进行市场抽检,并严格按照评估和抽检的结果进行处理,那还有央视什么事情?监管部门明知当前的油耗测试标准与消费者实际驾驶的油耗有严重偏差,但却依然没有修改测试标准的任何行动,难道要依靠车企们发挥良心道德,主动提高自己的测试油耗成绩,来与消费者的驾驶油耗靠拢吗?如果你我是车企的老板,在当前的环境之下,你我又会怎么做呢?
面对行业潜规则,一家媒体的力量是不够的,打倒一家车企的行动,也根本不足以撼动潜规则的继续流行。只要利益尚在,潜规则就不会消失。只有当利益被拔除,潜规则才会烟消云散。福特和起亚为何在美国愿意承认错误并支付高额赔偿,其背后的原因,就是不如此就要背负更高的罚款甚至是退出美国市场的命运。在中国,不承认造假又如何?不赔偿又如何?监督不到位,在油耗造假的问题上海马汽车不是第一家,也绝不会是最后一家。油耗如此,排放如此,车内空气污染亦是如此,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重复而已。(首发搜狐汽车专栏)
----------------------------------
作者汪军艇,80后。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发动机专业毕业,在车企从事研发多年,现为独立汽车评论员。如果您有什么想和我聊的,请给我留言。如果您有购车方面的疑问,也可和我交流。如果您觉得我的某些文章还符合您的口味,欢迎在“搜狐新闻>订阅”中输入“予墨auto”并点击红色“+”号订阅,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直接订阅!感谢支持。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