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关注汽车服务产业的互联网金融和汽车信息服务,对单纯的后市场、电商思考的时间少。但找我聊后市场O2O的朋友越来越多,今天愚人节,我做个集中回复。
第一,我认为目前对汽车后市场的资本追逐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互联网烧钱模式很相似,傻钱比比皆是,各种拿着概念的外行在赚外行投资人的钱。极少数来自汽车后市场产业内部人的投资项目又都在闷头找商业模式,闷头打基础,根本无暇到互联网上炒作自己。我的确写过一些汽车后市场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教育文章,但那仅仅是因为我是个稍有点悟性的汽车后市场媒体人,并不意味着我就看清楚了如何医治后市场的陈年旧疾。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我能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错的。目前看得到的不改变后市场实体经济本身,只琢磨卖便宜,用人脉关系很灰色的重新分配利润,用投资人的钱补贴b和C端,都不可能改变后市场本身,无论概念有多少人相信,不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必然只是愚人节笑话。我不相信现有不改变支付和信用体系,不专注于提升服务终端服务效率和质量,不可能产生汽车消费大数据的O2O能有商业前景。
第二,汽车O2O的根本革新点不在于投资几百万弄个APP或者电商网站,那纯属浪费钱。放着微信生态不先建立商业模型,非弄个独立平台是典型的反精益创业的模式。这类平台如果致力于解决b端的某类问题,尚有存在价值,但如果只是打算引入流量,其他问题一概不管或者也无力解决,这种平台就纯属浪费资源。归根到底,虚拟经济是要解决实体经济问题才有价值,如果就是单纯掠夺了实体经济的用户,然后跑过来勒索实体经济,这样非常暴力的商业模式不可能成立。
第三,汽车配件的b2B电商或者b2M电商对于消除信息不对称非常有帮助,这类电商平台虽然也非常多,但也是鱼龙混杂。有一帮外行弄个网站就声称要做到几十亿的规模,但模式不外乎就是给b提供技术支持,然后就声称要索取加盟费。传出的声音是已经做到多少人缴纳几十上百万加盟费了,但貌似这背后是有一家传统的汽配经销商,作为背后老板,它可以拿自己的传统业务量来为电商平台充值。这种连产业内的人都不信的商业模式除了可以显示出外行风投的愚蠢外,没多大创新价值,不值得去研究和模仿。
第四,O2O的C2B电商要做大,必须解决自己独立的沟通和支付体系问题。对汽车O2O电商而言,能解决独立支付体系的独立创业者目前基本不存在(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玩家也正在入场),而汽车后市场如此庞大,绝对不是腾讯、阿里会忽视的细分产业,任何在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如果不能解决独立支付的问题都必然是给腾讯、阿里做消费者教育,在创业之初就应该想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能卖给两大巨头的问题。至于独立的沟通问题,由于移动端的船票在腾讯手里,即使你自己做个APP去解决沟通问题,最终仍然但借助微信体系,你跑不出腾讯的手掌,既然如此,还不如就直接用微信平台,何必浪费资源呢?这样至少最终卖给腾讯的时候简单很多。
第五,虽然我不看好C2B的O2O电商,但b2B的配件电商是有前景的,它至少有可能解决维修终端与配件经销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用配件经销商仓库解决有货的问题,用匹配数据库解决准的问题,用社会化物流解决送货快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才需要培训。这个顺序没法颠倒,有货是前提,其次是要配货准确,不然即使有货有物流,总是配错货也白搭。互联网就是要来消除仓储和匹配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能够减少因为缺货和配错货导致的仓储和物流成本,这就是互联网的价值。在解决了这一个痛点之后,才是整合资源解决物流体系的问题,有了海量b端用户之后才需要解决培训问题。现在有人要颠倒秩序,只干自己容易干的事情,不可能成功。至于有人吹牛自己能解决有货和匹配精准的问题,那仍然只是愚人节给外行风投看的玩笑,内行没法当真的。
吐槽半天,并非唱衰O2O,这个是必然趋势,打算靠自有流量和b端服务走C2b,还是借助配件厂商、京东天猫的配件销售走推荐安装点模式都是个生意,但要做成一个有前景的事业,目前还罕见成功的模式。但b2B的模式是可以看清楚的,祝愿各位已经在路上的老兄,且行且珍重:)
(这里是朱伟华关于汽车信息服务、后市场、车联网、电商和媒体的观察与思考,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搜索“朱伟华”均可关注我)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