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由《汽车商业评论》杂志主办,搜狐汽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重构”为主题,在全球视野下对中国汽车产业做出认真审视和理性解读,提出了对中国汽车业深沉之思考和建设性意见。罗盛人才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海外中国中心董事总经理及亚太及北美汽车业务总经理翟斌为本次论坛致辞,以下为发言实录。
翟斌:在两个月之前,贾可跟我讲本次论坛以“重构”为主题的时候,我觉得挺激动的。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汽车业在重构当中。而在过去差不多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我自己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危机感和焦虑感,觉得自己也面临重构的过程。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我昨天在飞机上确定下来的,叫“X时代的人才重构”。之所以定义为“X时代”,既代表了交叉和碰撞,也代表了跨界,还代表未知。我们面临一个未知的世界,把这个时代定义成X时代是比较恰当的。
我在差不多五年前开发了中国人才模型,在高端的是企业家、董事长、CEO,底下是人才的需求。最上层可以看到巨大的人才赤字,而最下面的基层白领有了人才过剩。这是五年前我们开发的一个模型,当时我觉得这个模型未来肯定会改变。随着本土人才成长壮大,越来越有经验,中间赤字会越来越少。但实际上我发现并不是这样。X时代企业的人才状况雪上加霜。
另外一方面,如果从最上层来讲,罗盛去年在全球做了一个董事会数字化有效性的调查。在研究中,如果一个董事会里有超过三名成员做过或者领导过数字化互联网之类的高科技企业,我称之为相当数;如果董事会里有一个人懂互联网,我叫它有点数;如果这个董事会里没有这样的人才,我们记做没有数。在北美,有点数和相当数的董事会超过50%,将近60%,欧洲有近80%左右。而在亚洲这个比例非常低,在100家企业里,只有8家在董事会当中有一个懂互联网的人。
我昨天看了下中国的汽车业,上市汽车的董事会里还找到互联网人才。在中国,如果面临技术行业重构,首先应该从最高层董事会当中进行,但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的形势。在座也有华人跨国企业高管,在他们最开始的职业生涯,很多人在北美、底特律工作。工作十几年后再被派回中国,职业生涯一路高飞,现在基本上成了亚太区总裁,或者是中国区总裁。但这几年很多人都遇到了职业天花板,这其中有个人原因也有企业方面的原因。他们现在率领的企业已经在行业里是最大规模的,但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去管理亚太区?但目前这个区域里70%的市场来自于中国。再回到底特律去工作?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在那里生活,因为机会比较少。另外,在座也有很多为中国汽车产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是差不多十年前海归的技术专家。这些技术专家最开始是北美技术出身,到了国内本土企业突然被老总委以重任。这几年,大家可以看到汽车人的职业生涯开始变得心电图一样上上下下,跳槽比较多,转行比较多。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根据从我的同事和很多客户那里得到的反馈,我觉得中国人在面临重构,面临X时代冲击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紧迫感、使命感和焦虑,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我没有看到过。
创新本来不是中国的强项,尤其是这几年。但这几年我从事这个行业发现,除了在根本性、颠覆性创新技术之外,由于互联网的引进,越来越多创新发生在应用程序,发生在用户体验这方面。从我角度来看,X时代给中国汽车业带来的机会非常大。
十年前,我们招聘的时候都说要技术专家,要技术带头人,最好不只是一字型人才,而是T型人才。他们一方面在某一方面有非常资深的专业能力,又横跨几个学科。从我们现在来看,除了T型人才,还需要跨界性的人才。这个跨界包括了物理的跨界,也包括行业的跨界。
原来买得起汽车的都是精英人士,但现在买车进入到一个屌丝时代。我们不光了解到上层客户的需求,也要了解中层。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把这两个平行线连接起来。
这对中国人来讲是好事情,因为原来中国招人的时候,要知识,要经验,要技能。但从现在来讲,X时代的招聘特点是需要人才能力特征、技能和潜力。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和企业领袖,跟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相比,从经验上来讲没有差别,或者说差别非常小,这恰恰给了中国企业赶超的机会。
最后我有几点建议。首先,重构从董事长做起,从董事会做起。希望下一次看到董事会名单的时候,可以看到更多国际化独立董事。
第二,希望出现越来越多首席技术官和首席数字官的职位,从用户层次的体验进行创新。给在座的高管一些提醒,要做好思想准备,随时准备归零。我觉得现在正在归零的过程中,越是资深的高管,越需要一个归零的过程。反而年轻人已经是在数字化环境下长大,他们更能适应时代。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