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互联网“专车”,对其合法性的讨论最近有了新的进展。
上海市交通委、四大出租车企业代表和“滴滴快的”日前宣布,上海出租车信息服务平台于6月1日正式上线运营。同时,出租车价格调整有望在6月底前启动。
出租车公司抱怨滴滴专车抢了自己的饭碗,曾经一度“打”得不可开交。但这一次,政府作为纽带,三方和和气气地坐下来,一起探讨城市出行的最佳解决方案。据官方媒体报道,上海市交通委目前已与“滴滴快的”展开合作,成立全国首个专车工作小组,预计将在一两个月内拿出上海专车试点方案。
据了解,出租车信息服务平台正式运营后,将重点解决司机和车辆身份识别、车辆运行信息传送这两大问题。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在接受采访时说,互联网“专车”在高峰时段将扮演“救急”的角色。
作为滴滴快的的竞争对手,从国外漂洋过海而来的“Uber”的日子最近也不好过。因平台上存在诸多私家车载客现象,涉嫌非法经营,Uber的广州、成都、杭州分公司相继被调查。在全球,Uber陆续遭受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封杀。
也是在最近,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在出席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时表示,针对Uber在中国遇到的政策和法律问题,卡兰尼克表示愿意与地方政府合作,以探索专车规范合规的模式。
今年年初,交通部曾经公开发表声明称,政府鼓励专车创新,专车平台可以和正规的汽车租赁公司进行合作,但不能有私家车接入运营。而根据记者调查,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各种名目的“专车”数量已经超过了10万辆,其中一半数量以上都是私家车。
不过从本次上海政府的言论中可以看出,私家车禁止介入专车平台的规定可能会发生松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天有3000万次量级的出行需求。而全国35万租赁车牌,其中只有一部分是营运车牌,其每天能承载的运输量最多400万单,每天有2600万需求依靠专车、私家车甚至黑车来满足。
强行禁止已经无法阻挡各类专车的发展势头,如何规范管理私家车接入专车,与出租车形成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运能的按需所取,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成了互联网时代城市交通建设的题中之义。(中国青年报 钟天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