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搜狐汽车 > 新闻 > 行业新闻 > 新技术

多款定制汽车如何在同一生产线完成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 马蕾

  原载于2015年7月15日出版的《汽车商业评论》

  这是2015年5月21日的下午,两天前,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刚刚发布。卢靖坐在北京财智大厦5层的办公室向外望去,对面即是中国最著名的IT地标区域中关村,受电商的剧烈冲击,此前不计其数的电子产品和各类光盘的集中地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科技创业者的摇篮。

  作为以工程虚拟仿真为起点的创业公司,卢靖所在的力合大科比许多中关村的创业者走得更早一些。2011年,他们与中海油研究总院合作研发水下生产系统打响了在行业里的知名度,此后业务陆续渗透到军工和汽车领域。

  卢是这家公司的技术合伙人,已在工程仿真领域积累了十余年经验,他通常穿一件不起眼的T恤衫,背一个大背囊,里面装着文件与电脑,抄起来就能出差。不说话时,你经常忽略到他的存在,一张口,逻辑强大到必须手耳并用才能跟得上他的思路。

  只要需要,不论身在何处,卢靖和他的小伙伴随时都能召开微信会议。事实上,力合大科的整个技术团队,都是这种视加班与“头脑风暴”为常态的技术男——他们的工程师全部是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硕士和博士,这也是公司名字力合大科的由来——倒读就是科大合力。

  制造业的数字化、虚拟化已经走在彻底改变人们制造产品方式的路上,无论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抑或中国制造2025,一个虚拟与现实交互的崭新制造世界正在构建,这其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构思、优化、测试和设计流程与产品,而虚拟仿真成为搭建新世界所必须的工具。

  坐在《汽车商业评论》记者面前,谈及业务发展,卢靖难掩兴奋,在他看来,工业4.0正在为虚拟仿真的“跨界应用”展示出一幅美好的图景并使后者变得越来越有“魔力”,它能让制造业的研发生产制造领域爆发出新的能量,而身处其中的力合大科正在迎来一个美妙时刻。

  “运用计算机仿真计算及系统集成技术,帮助用户形成自己的一套有效的研发手段,提供专业定制化工程服务的好时机已经到来。”卢说,这正是力合大科未来战略的核心和着力点。

  刚需

  如果用更通俗的语言描述力合大科,这是一家从事物理仿真和测试分析的工程服务咨询公司,而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用户的产品开发节省时间和金钱——借助基于仿真的系统测试分析和后续工程服务,一方面,新产品开发可以更紧凑、更有效、更可靠,另一方面,周期更短更灵活。

  事实上,这一原则适用于大多数行业,但对汽车、能源、天然气、宇航和防务系统、医疗、采矿、造船和轮轨车辆生产商乃至整个机械工业更加至关重要。

  以汽车为例,整车制造商和供应商面临的压力正逐渐增大,工程服务外包是提高灵活性、降低成本并获得互补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这在几年前就已成为趋势。

  即使在市场低迷期,整车制造商仍需要外部的工程力量资源来投入不断增多的车型和衍生品,并应对复杂的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越是在研发领域领先的制造商,工程服务外包就越来越成为刚需,虚拟仿真尤甚。

  与很多商业故事描述的相似,力合大科的几个合伙人在趋势的召唤下蠢蠢欲动,2011年,公司正式成立。他们最初通过代理行业最顶尖的仿真软件工具,借助大量预先定义好的、针对特定应用开发的模型库,如机械库、气动库、热力学库、声学库或电子库等,来帮助客户研发部门的工程师快速创建复杂的系统模型,通过虚拟研发积累数据并找到和解决各种问题。

  中海油研究总院成为他们第一家合作伙伴,他们借此赚到第一桶金并快速积攒起声望。“深海工程是一个战略性要求,水下一两千米去挖石油,涉及液压、控制技术,包括机械系统动力学技术的综合,我们的工具和服务能非常有效地帮助它们。”卢靖说。

  中海油一役的成功给力合大科带来向军工以及民用机械制造领域拓展的机会,汽车自然不会在他们的版图中缺位,其中吉利汽车是一个能描述工程仿真价值的典型案例。

  在吉利某款新能源车型的设计中,力合大科帮助他们构建的仿真模型在概念阶段就能从用户需求角度确定热管理系统关键参数,迅速评估其热管理性能,进而进行部件选型以及方案的快速论证。

  “传统做法是通过经验去做简单的设计要求,或是一些粗糙的估计,真正作出样车,发现与用户需求有很大偏差,回头又修改设计。”卢靖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在这个项目中,用户缩短了研发周期,减少了试错成本以及后期更改带来的巨大风险。

  一旦分析结果确定,就可以在当下阶段对零部件供应商提出具体要求,“比如散热器要满足什么样的散热效率,水泵流量应该多大才能满足散热要求等,我们把各自的优势整合为全价值链上的最优配置,使从设计走向生产的过程越来越短,也能帮助供应商和制造商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定制

  按照卢靖的描述,力合大科早已脱离了最初软件代理商的身份,转而向用户提供更具价值核心服务,为此,力合大科在各项目系统中都安排了具体的工程师来沟通协调,帮助用户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它。

  “现在,我们对制造业的工程研发有更深的理解,同时拥有足够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工程服务能力,工程师的数量和设备资源也非常充足,而且比起国外同类咨询公司,我们的价格则更有竞争力。”

  卢靖认为这些优势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会进一步凸显,进而给他们带来更多机会——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圈出的十个重点行业中,包括海洋工程、航天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与其业务都有很大的关联度。

  尽管如此,作为技术出身的理工男,卢靖还是保持了相对冷静的头脑。“我们的价值实际大都发生在具体的业务部门,仅是服务还不够,定制化和专业化的工程服务才是未来的生存之道。”

  2013年工业4.0概念被德国提出之后,“定制”一词的热度便不断攀高,在汽车界,人们乐意勾画和谈论这样的未来场景——

  “生产线上每辆汽车都安装电子标签,内含所有定制信息,在实时定位识别系统的辅助下,机器读取电子标签携带的信息,触发相关设备,生产线按照车型参数,自动进行准确的装配和安装。同一条生产线可生产多种款型的汽车,实现了更灵活更高效的个性化定制,极大缩短了定制汽车的生产周期。”

  但汽车消费者往往容易忽略的另一条隐线是——他们的定制汽车在进入生产制造环节前,要如何快速通过研发端一道道质量关口。

  事实上,定制化的信息给研发领域带来更大挑战,工程师们必须在量产前“杀死”有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而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时间却越来越短,成本也在不断下压。

  无心者看到困扰,有意者嗅出的却是商机。

  这正是定制化和专业化工程服务要给制造业注入的活力。卢靖认为,这里需有专业有效的工程仿真以及为企业产品提供的定制开发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发项目进行专业化建模、仿真、集成测试(硬件在环)以及数据分析,目的就是帮助客户在产品功能品质上能有提升。

  “还是拿汽车举例,用户拿到的不是一个工具,而是针对在研车型的定制化服务,比如这个模型是完全针对某个车型开发,以后再有类似开发就可以继续使用同样的模型作为模板,只需我们后期的一些维护就可以很方便地复制到后期车型中去。”

  在卢靖看来,一旦企业形成习惯,研发效率将会立竿见影,“包括前期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可以比传统手段高很多”。

  深挖

  一切似乎很清晰,力合大科要帮用户搭建的是一个基于客户定制的虚拟开发平台,一切围绕用户的需求,重塑传统开发流程,但如果你认为这已经是它计划的全部,就低估了这家小公司的野心。

  过去几年,卢靖和力合大科其他的工程师们不停穿梭于各个城市不同客户的研发部门或研究总院,与不同的工程师沟通,满足他们一些迫切的需求——那是他们的主要客户定位。

  “从目前用户的需求来看,他们迫切想在零部件自主开发、子系统匹配、前期方案论证选型、部件选型优化以及提升智能化设备(如电控单元和电液执行器系统)综合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但接下来,卢靖和他的合伙人都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具体要求的提出,中国制造商和供应商将投入大量精力建立成熟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模式以及流程,关于打通价值链生命周期的虚拟仿真工程需求则会变得愈来愈多。

  “如果你对仿真数据,比如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加工和处理以后,它实际可以运用于很多社会环节。”

  卢靖继续举例:“比如售出的汽车反馈回问题,可以基于原有仿真模型做诊断以及一些改进和优化,这实际上不再是研发的问题,而是后期环节的维护和故障诊断范畴。包括前期做下一代车辆制造时,通过数据库调用原来的仿真模型,去做和试一些新的样车,它又变成跟需求和定义相关快速认证的过程。”

  也就是说,如果从需求定义开始到概念设计再到详细设计,直至最后的测试验证,以及交互给客户后的维修服务,整个过程都可以有效去利用仿真数据。

  “未来,我们就是想把这个环节做得越来越深,把它切换到企业整个开发的生命周期中去。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不具备这个能力,他们需要把这个工作外包给像我们这样的专业团队去做。”卢靖认为这恰好是工业4.0时代类似力合大科这样的公司存在的价值。

  虽然已经开始往价值链更高端的方向升级,但对于力合大科来说,挑战无处不在,“你必须不断提高的服务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整合和研发更好的工具来夯实核心竞争力才行”。

  今年,力合大科与某著名军队院校的联合实验室即将成立,这将进一步助力国防及智能装备工业的产品研发和设计,“接下来我们工程师队伍也会继续扩大,来为越来越多的客户提供优质工程定制服务”。

  说这话时,卢靖用力撑了一下桌子。

  (如欲阅读更多内容,请搜索并关注“汽车商业评论”官方微信获取)

auto.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auto.sohu.com/20150729/n417760263.shtml report 5532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马蕾原载于2015年7月15日出版的《汽车商业评论》这是2015年5月21日的下午,两天前,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刚刚发布。卢靖坐在北京财
最后修改于2015-07-29 16:26:59 阅读(0)
车图社

车图社

汽车最新实拍图片、官方图片。

娱车有关

娱车有关

与车有关?娱车有关!从汽车科技聊到文化。

汽车咖啡馆

汽车咖啡馆

汽车产业深度报道,权威信息解读。

凹凸榜

凹凸榜

用数据告诉你传播、品牌背后的真相,提供独立、专业的价值标准。

中国交通频道

中国交通频道

广泛的综合性交通多媒体发布平台。

极车制造

极车制造

解读前沿汽车科技,剖析精密造车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