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群众的呼声,一边是行业的反对。在互联网打车、车辆共享软件已经在几乎所有智能手机终端都有安装的逼迫下,规范管理,促进打车领域互联网+发展持续成为新闻热点。
交通部在多次表态支持之后,却迟迟不出台管理规范,导致地方上无章可循。各地的多方博弈过程中,滴滴、快的们屡屡受伤,并没有享受到交通部所谓的“鼓励”和“支持”。不过,这种情况可能会很快改变。
据悉,交通部或将于近期发布关于滴滴、神州等打车软件的相关管理办法,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让打车软件“洗白”。不过,“洗白”是要付出“代价”的。
现在滴滴、快的等最有力的“杀手锏”是发动人民群众的“车海”战术,号召大量的私家车加入车辆共享。其最经常被攻击的“薄弱环节”也是这种没有运营资格的私家车资源。
据悉,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将会明确私家车不能参与滴滴、快的的运营,从事运营的车辆要求是公司统一管理的运营车辆,驾驶员也要求考取类似出租车司机的上岗资格证,公司也要求去做备案登记(或行业准入审核)。同时,滴滴们的价格战也会被约束。比如,鉴于现在绝大部分城市的出租车都是紧凑级轿车,如果滴滴们有中型轿车参与运营,则价格要求比出租车贵。
从目前透露的消息分析,滴滴们的核心优势基本上将会丧失殆尽:运营的车辆和人员大量减少,价格提高、性价比不再。而且,让人担忧的是,虽然据说出租车行业现在征收的管理费不会向滴滴们收取,但众所周知出租车之所以贵,正当收取的管理费成本只是所有成本中的九牛一毛。如果滴滴们的公司、车辆、人员都实行准入,那么,导致出租车行业进入成本高的那些不便言说的故事,很可能再次在滴滴们身上上演。
不过,我们也不用完全沮丧。现在出租车行业之所以贵,根子上一是行业准入不够开放,二是缺乏竞争(这两个原因实质上是一样的,但实际操作中差别很大,你懂的)。如果以后滴滴们洗白之后,各种社会资本大量进入城市短途、少量运输领域,竞争必然导致价格更加合理,服务更加优良。而开放的初期,即使对价格作出一些规定(比如某些条件下滴滴们不能比出租车便宜),但滴滴们的各种明补暗补将会在实际上拉低价格,不会一下让习惯了优惠的用户感到成本上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竞争之后,价格和服务水平、运营者和消费者满意度会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当然,这些平衡出现的前提是:不论是公司、车辆还是人员准入及其后续管理,信息足够公开,操作足够公正。
车界无垠,有道可循。微小视角,管中窥道。
欢迎订阅车界微视的搜狐汽车自媒体。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车界微视”,
为您推送有格调的汽车行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