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合法了,出租车去哪儿?
10月10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70年前的这一天,国共两党在重庆签署了举国关注的《双十协定》,除了在细枝末节上达成共识,有关军队、解放区政权这两个核心问题上并没有进展。
70年后的同一天,交通部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下出台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确立专车合法性的同时,针对私家车运营的痛点依旧隔靴搔痒。
无论如何,在传统出租车司机一片抗议声中,专车还是合法了。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出门不在手机上戳几下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只是,专车合法了,出租车去哪儿?
要摸清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传统出租车与专车的区别。传统出租车以巡游为主要模式,车型较差,入行门槛高,需要缴纳高昂的“份子钱”,工作周期长,老司机普遍都有腰椎方面的毛病。专车则以点对点预约为主,车型较高档,入行门槛低,有辆私家车就行,无需缴纳份子钱,初期各类平台还有补贴,工作时间灵活,白天做白领晚上开着小车挣外快的不在少数。
两边一对比,传统出租车的劣势地位一眼便知,很多出租车师傅目前都感觉到收入被挤压的厉害。专车“疯狂”侵吞传统出租车的市场,直到此次“新政”出台。只要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新政看似巩固了专车的法律地位,实则保护了传统出租车的利益,也难怪不少专家称其“开互联网+经济的倒车”。
道理何在?且看这几条规定。未来“专车”不允许私家车进入,不得上路巡游,只能网络或电话约叫;车辆性质必须更改为营运车辆,执行8年报废标准;司机上岗须持《道路运输证》,执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所以,所谓放开专车,不如说是在原有出租车行业中细分出高端分支,其本质上还是出租车。
可就算属高端出租车,专车因为有各类补贴所以价格也不高啊。于是,《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要求出租汽车经营者不得有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换言之,人为造出专车与出租车之间的价格差。
让出租车与专车形成错位竞争,这是政府为出租车选的第一条路。
而真正的痛点、热点、关注点在于,私家车能否分一杯羹。交通部门到底打了个擦边球,只说鼓励专车,又说专车需更改性质满8年就得报废,实际上又绕了回去什么也没说。
私家车凭什么分一杯羹?旧的营运模式又有什么不好?首先,它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政府考虑到空驶率和机动车保有总量,投放给市场的出租车份额是有限的,因此大中型城市的出租车永远是不够的,私家车的加入可解燃眉之急。其次,私家车契合了时代发展潮流——共享经济,某种程度上还减低城市的碳排放。最后,它的服务比较好,所谓随叫随到,私人订制。尽管有种种优点,国家禁止它只需一个死穴——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私家车是暂时没指望了,可无形中给苦苦挣扎的传统出租车提供了第二条路,那就是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标准,上车“你好”下车“慢走”、在车后座放两瓶矿泉水等等,还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车队,将当地文化特色、地域特色融入服务中,相信能赢回乘客。
最重要的最后说。对于老百姓来说,价格最重要。所谓车型好坏,那是在价格不敏感的情况下——遗憾的是,中国的经济分配还没达到橄榄球状,多数人对价格还是敏感的。国家人为制造的价格差,只是一时,政策难保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松动,一旦价格拉不开,传统出租车还有何优势?
所以第三条路是,利用专车合法化浪潮倒逼传统出租车经营模式改革,降低高的离谱的份子钱,提高自身竞争力。
退一万步讲,如果前三条路都走不通的话,传统出租车还是有一条活路,尽管市场份额会缩为原来的零头——那就是缺乏连接网络条件与能力的人群,如老人与孩童。
车云小结:
传统出租车与专车将出现长期共存的局面,传统巡游类出租车毕竟能满足传统乘客的需求,而专车更符合年轻人口味。任何时候一个新兴行业的出现,对于旧有市场来说都会有一定的冲击,但是世界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有竞争才有进步,只要在法律框架内行事,这个社会将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