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搜狐汽车 > 车文化

吴佩频道得了个奖。

  吴佩频道原创,作者:吴佩

  

  吴佩频道得了个奖。

  由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和汽车商业评论为吴佩频道EVO的稿子评选了一个奖——《闻轩奖》自媒体作品奖。

  我还有另一个身份,全国一线的一本汽车杂志的副总编和主编,开玩笑说,我算是传统媒体里最具新媒体思维的一个,大概也是新媒体里最坚持传统思维的一个了。

  一篇写产品的稿子,一篇写改装车和情怀的稿子,一篇只关注C端情怀的稿子,还有几句脏话。据说新闻学院的几位老师对我的稿子嗤之以鼻,也是,按照新闻八股来说,我这稿子大概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但主办方似乎很愿意拥抱新媒体,如果不是暗箱操作我想就是力排众议了。这样一篇稿子都拿到了奖拿到了这个奖,算得上是对杂志、垂直网站默默做产品力媒体对兄弟们的一种奖励。我已经到了可以不码字的阶段,我的工作状态完全可以发号施令就够了,在各大活动现场刷刷脸谈谈合作。但我依然是编辑部里最能写的那个,不说什么伟大的职业情怀,其实只有一个:兴奋。

  我经常在出租车后排掏电脑工作,也曾二十五分钟写完一篇1700字的稿子,写得如此兴奋,源于对车深深的爱。

  我一度在怀疑一个问题,我们这样夜以继日写稿到底有毛价值?是不是一定要我们把内容变得娱乐化、反智化、屌丝化和标题党才能在这个时代活下去?我接受过严肃的汽车理论教育,服务于专业的严肃媒体,试过很多人这辈子试不到的车,我想我一个车评人,是在努力透过车子去和工程师们神交,一分一寸都是他们在设计这台车时候的价值观体现。

  这篇稿子在互联网上的阅读数据更让我惊讶,在微博上有76万人关注过它,在汽车之家说客,27万人点击,在赛车场里有人问我可不可以加个微信号,因为读过我写的几台车……

  

  我一直在怀疑爱车的人是否孤独,像我这样把车当做是生命中重要一部分的人到底是孤立的还是普遍的。吴佩频道是发出信号的雷达,茫茫宇宙,居然有了回音。我向朋友们推荐雷诺方程式的课程,一万一节的课程一晚上全部售罄,原来我并不孤独,你们丫都在,都特么在!

  

  我相信,媒体人不会是最懂车的那个群体,网友中藏龙卧虎,把大家的智慧拼起来就是最全面的百科全书,知识的拼接会让我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未必需要深奥的回答,一句神回复就足以解答不少疑问,或者用深度的长文解答,这些都在知乎可以实现。

  

  知乎给我很多灵感,王洪浩跟我说:得知乎得天下。玩知乎的这阵子,我找到了很多好玩的模式。不同于早前“我选题,我操作”的正向模式,知乎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网友们抛出问题,我来解答问题。

  

  那天,我抛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25岁拥有汽车,60岁不想开车,35年,一台5年,一生只能拥有7辆车,你会选哪7辆?”有近万次的浏览量,网友的回复让我措手不及,他们才是真正能写的人啊。前几天我再次提问的“第一次被「好车」震撼到,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什么感受?”浏览量已经破4万。

  而我最近的一些选题也跟着网友们而变化,谁说微信一定要是首发平台?吴佩频道定时会把我在知乎回答的内容收录成文推送,也欢迎大家在后台踊跃提问,并由我和知乎网友们一起回答。

  以下是这几天在知乎回答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5.0排量以上的车很少加涡轮?

  一般来说,车子哪怕再重,到了5.0都不再是为了马力数据了,而是一种惯用的使用习惯。

  美国人喜欢大排机器,技术含量不高,甚至ohv结构也无所谓,因为他们讲究的并不是高转速高功率,而是低转速下的扭矩充沛。所以,多数5LV8的机器马力都并不极致,300hp上下,可以说这是美国人独有的习惯了,一般没人为这样的机器再去压榨动力,凯迪拉克ctsv的机器是6.2的,外加了一个supercharger,但其实也和欧洲人压马力的路线不完全相同,剩下一些大排量增压的机器基本上就是柯尼塞格什么的了,偏门小作。

  第一次被「好车」震撼到,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什么感受?

  我自己先答了哈,昨晚拎了好多东西关窗户的时候想起来我对好车的第一次艳羡:当年读大学我开个破夏利,天热我爱给车子留条缝,突降大雨我背着书包冲下楼把四个窗户挨个儿摇起来。那一天我看到我们老师长按车钥匙,4个车窗自动升起,那羡慕都写在脸上了……

  新款普通品牌轿车和一台二手上一代高端品牌轿车?

  good question。老车我也玩过,新车我也天天试,如果不论情怀,买新不买旧。

  几个原因:

  1、 舒适性绝大时间不是由技术决定的,尤其是平时坐着的时候,脚垫是不是老化、避震还托不托得住,车身会不会散,动力系统是不是顺畅,变速箱够不够平顺等。老车再好也比不过新车,新帕萨特也是新,老奔驰再老也是老啊。

  2、五年一革新,现在再做进一台导航笨死了,听歌接不上蓝牙的车子是要发疯的,老车在电子方面的确落后了,而且是彻彻底底跟不上。

  3、当年的技术,现在都用在了平价新车上。以前觉得很屌的一些科技,现在新车都有了,而且发展了一代,所以其实新的并不差。

  当然了,情怀上另一回事,我有过80年代的w126奔驰S,90年代的R129奔驰SL,以及后面的R230奔驰SL,保时捷997等车,好归好,但说句实话都是玩具,要说舒服,我觉得不如专车司机开帕萨特,我在后面睡一觉来的舒服。

  F1车手的驾驶技术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我跑过一些中低级别方程式,比如F4、雷诺和CFGP,当年KIMI和MASSA就是雷诺直接进F1点,因此用雷诺的经验简单滴YY一下F1,应该有点参考意义。

  首先,所有的方程式赛车都很冷静,非常冷静。打个比方,雷诺方程式220车速下冲过赛道,你要准确地判断当时车速、气温、轮胎和刹车皮的状态,判断一下这个刹车点我是100米刹车或者97米刹,这种感觉是毫厘之间的,相信放大到F1之上更加缜密。再比如,一台雷诺降档的合理转速是7000-7200rpm这么一个狭小的缝隙里,只能靠耳朵听,并且身体形成肌肉记忆,F1只会更过之而无不及。

  说完冷静再说勇敢,这一点车技是开民用车不会有的。比如珠海10号弯,只要进弯前没有把车子送到最外侧,出弯时都可能发生扭动,能不能救回来得看技术和运气,上墙就是全毁,此外上海赛车场开雷诺方程式和F4都是200点速度直接克服心里恐惧杀进去再刹车的,这的确很吓人,如果刹车技术有一点点欠缺,一号弯等着甩尾撞车好了。

  第三点我说体能。F1跑一节下来可以脱水2kg,我们跑低级别的好点儿,1kg吧。据说上赛进大直道前车手们都会就可能深吸一口气的,因为接下来的加速有可能导致吸不进气。以前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才知道赛车就是个无氧运动,五花大绑的时候肺叶都不能完全舒张开来,还有一场比赛200个左右弯道头和盔的重量都靠脖子支撑,600次换挡动作靠手脚并用,这都需要大脑全神贯注身体全面协调为前提,非常非常考验体能,尤其是疲惫时的精准度。我就在北京t4犯过错,很累的状态下把离合当做刹车踩下去了(方程式都是左脚刹车)。

  第四我想应该是智力体验完全不同。塞纳这种人要的是场场第一,普罗斯特会算计这场拿第二对总成绩影响,阿隆索在盘算着早点切弯守死走线就能让没力气的赛车也快点,据托德回忆舒马赫在team radio里问过他,自己的猫要不要剪指甲……总之,对于高段位的驾驶来说,不能简单从“哇你会不会漂移”来判断他们水准,他们的驾驶技能都是肌肉记忆,好和不好,全是靠智力在补充。

auto.sohu.com true 吴佩频道 http://auto.sohu.com/20151126/n428293877.shtml report 3991 吴佩频道原创,作者:吴佩吴佩频道得了个奖。由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和汽车商业评论为吴佩频道EVO的稿子评选了一个奖——《闻轩奖》自媒体作品奖。我还有另一个身份,全国
最后修改于2015-11-26 20:07:11 阅读(0)
车图社

车图社

汽车最新实拍图片、官方图片。

娱车有关

娱车有关

与车有关?娱车有关!从汽车科技聊到文化。

汽车咖啡馆

汽车咖啡馆

汽车产业深度报道,权威信息解读。

凹凸榜

凹凸榜

用数据告诉你传播、品牌背后的真相,提供独立、专业的价值标准。

中国交通频道

中国交通频道

广泛的综合性交通多媒体发布平台。

极车制造

极车制造

解读前沿汽车科技,剖析精密造车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