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的霾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知道各位看官都对这事儿有什么看法?对此,小编整理了一下自己朋友圈关于雾霾的内容,大概分这几类:
类型一:担忧健康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发布的内容是否有科学依据待定)
类型二:雾霾来了我就喘 立竿见影
类型三:无奈调侃 充满阿Q精神
类型四:愤怒问政 我的蓝天去哪了!
吐槽归吐槽,不过大家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雾霾是哪里来的?
工业污染、建筑扬尘、供暖、汽车尾气、烧煤、烧秸秆、甚至连烧烤都被扣上了“污染社会注意蓝天”的帽子。以北京等地近期的重度雾霾为例,环保部门专家认为与采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密切相关。住建部门有关官员则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不是供暖。中国气象局专家认为,主要是外来输送。而北京市环保局不久前发布报告认为,雾霾成因中北京本地产生约占七成,真可谓是众说纷纭。
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是一向热心肠的“美帝人民”已经对咱们中国的霾进行了调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用高科技(新一代极地轨道卫星上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可谓洞悉大气状况的“天眼”)于11月30日在中国上空拍摄了一张图像,清晰显示出中国上空的大气状况。11月30日北京地区正遭遇严重雾霾,PM2.5浓度最高达到每立方米666微克。
最终卫星图像显示,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雾霾从北京地区向西南方向延伸数百公里,在关中平原等一些低洼地带尤其严重。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雾霾的成分主要是硫酸盐气溶胶,燃煤是罪魁祸首。当然还有一个帮凶:冬季逆温层,逆温层就像一个盖子,将下层的冷空气死死盖住,地表附近的污染物也就很难扩散,在盆地和山谷中尤为明显,传说中的“等风来”也就是这么来的。
烧煤被提了出来,汽车尾气排放自然也不可回避,虽然即使是在单双号限行后雾霾仍如期而至,但这就跟几个罪犯合伙杀了一个人是同样的道理,不管谁下手更狠,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特别是在道路拥堵的大城市,燃油效率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更是显著增加。
小编数学不好,但还是和大家算算这笔账。
近日北京市交通公布数据,2017年底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00万辆以内。就按照600万辆的数据,去除尾号限行的,一部分不开的,就算180万辆吧,去除这部分,以420万辆计算。
考虑到一辆车的排气管一般是5-15CM,取中间值10CM,再加上420万辆车中一部分车是双排气孔,大致得有600万个排气孔在排放,乘以10CM,直径就是60万米,也就是600公里,直径600公里的大烟囱啊!想想都觉得可怕。所以也别总埋怨新能源车各种不限行、不限号了,毕竟人家堵在路上“零排放”。
在联合国推出的《城市电动交通项目》(UEMI)中计划到:2030年前,在交通领域将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提高至30%,而具体到中国市场,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应是远远不止于此。
由于我国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突飞猛进,前11个月已经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29万辆,同比增长近4.4倍。
早在2014年,国家就不断加码新能源汽车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这使得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构成唯一障碍的充电设施将在未来不再成为问题,2016年在主要城市,将逐步形成一个市区范围内的可供工作生活使用的充电设施网络。
同时,随着充电设施的改善,以及新能源汽车大量使用到各类租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理念将日渐深入人心。
最重要的是,2015年之后中国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燃油耗值政策。
根据2012年国家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显然,这些政策目标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必须实施新能源汽车化,才能完成政策所规定的目标。特别是2020年的目标,对汽车企业来说几乎就是一个死亡线。
这迫使汽车企业必须将自己的产品结构实施重大调整,以转向新能源汽车的布局与发展。据悉2016年将有多达30款新车集中上市,主要细分市场均有覆盖,潜在消费需求有望得到充分挖掘,保守估计16年可贡献新增量10万辆。
我们虽然不知道到那个时候天会不会更蓝一些,但不能质疑的是节能减排确实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