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6号)开始,墨菲从观致离职一事在媒体圈开始疯狂发酵,有人分析谁能接手观致,有人直指“阴谋斗争论”,更有人认定观致将不再安定。
如此之沸沸扬扬,如此之众说纷纭,这大概是之前其他车企大佬职务变动时所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墨菲的离职能够如此引人关注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因为观致汽车的处境实在太特殊了:
其起家团队太豪华了,尽是大牌,当时的观致如同汽车业的“皇马”;
其经营状况太不良了,去年观致亏损22亿元;
其管理层更迭频繁,算上陈安宁的二度“代管”,几年内领导层换了四任。
二是因为这位墨菲老兄本身的原因:
这位通用中国前掌门,克莱斯勒的功臣,被车圈冠以汽车品牌拯救者的能人还是没能挽救观致这一个还散发新鲜气儿的品牌;
墨菲离开的时间节点让人浮想联翩,毕竟在去年12月,观致以2000辆的业绩创造了自己的记录。
在销售情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墨菲突然宣告因个人原因离开观致,毫无疑问会激发国人根子里对“争权夺利”的超级热心。
昨天在媒体群里,我和一众同行也因此进行两个多小时的探讨。其实,我觉得观致汽车今时今日之处境是市场环境和营销等问题多方面综合形成,不要指望一个职业经理人就能力挽狂澜。因为职业经理人改变不了企业的“跟脚”(基础、立足点)。而这个可能是给观致发展带来困难较多的一个因素。说到观致的跟脚,就要说到现在奇瑞、观致、奇瑞捷豹路虎的大家长尹同耀↓↓。
对于这位干了大半辈子汽车的老汽车人,我个人是非常敬佩的。他在奇瑞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也经历了不少的坎坷和磨难。这让老尹(暂且托大的如此称呼他吧)对汽车形成了一种执念,我们不能再作低端车了,我们不能再造低价车了,至少在G5上市前,在观致面世前,他都公开且大声的讲过这样的话。
事实上他也的确做到了他所想的,当时的G5和后来的观致其产品品质都已经比肩合资了。拿我的一个试驾了观致3的同事的话来说,
这车在自主品牌里算非常屌的,造型设计和简洁内饰俨然就是德系风范,关键是它的操控体验也很德国,和速腾的感觉差不多。
并且从J.D. Power等调查数据也显示,观致的品质在自主内领先并超越了不少合资产品。不过,市场是现实的,G5和观致的销售都没站稳。
叫好不叫座,似乎成了老尹“高品质”产品的宿命。我清楚的记得,2011年12月1日,在上海,观致团队首次与媒体见面,当时对观致的核心价值这样描述:品质、乐趣、雅致。
除了最新的suv之外,其他产品应该说都基本展现了这个核心价值。但然并卵,市场不认。
其原因说复杂,千头万绪,说简单也是一句话:老尹高估了国人对品质的追求,低看了国人的血统的痴迷。
绝大多数的国人对汽车是没有情怀,更没有执念的。他们能想到的就是,
车子要省油,少投入,因此日系在中国大行其道;
车子还要别人知道,这是个什么车,要不然就锦衣夜行了,这也是合资品牌被追捧的一个原因,外国货大家都知道,开着也有面儿不是。
在这些因素之后很远,才是品质、驾控等因素。但观致在前几项时就会被拦在备选氛围之外。当然,不少人认为价格是观致的一大硬伤,我也不否认,但不会是决定性因素。比如一位同行就说,
它仅是品牌和速腾差不多,价格还不比速腾便宜多少,我为啥不买速腾,要买它
这才是根本,观致输在血统上,消费者不认可一个国产品牌的品质能和合资一样,不认可中国的特别是奇瑞的车子能值这么多钱。
其实,观致的问题还可以从另外一点得到解释。观致汽车对目标消费人群的定义是:时代独立者,希望成为引领思潮的领袖,用自己独立的选择来赢得认可。
很高大上,很有B格不是,但有毛用,在人云亦云是主流的当下,独立思考者本身就是凤毛麟角,是稀缺资源,你瞄准这类人的产品,其他人能买账才出鬼呢。
对观致来说,要不,放弃老尹的“品质”执念,敢市场热点拿市场认可的产品先让企业能顺利活下去;要不,就用强势的营销让消费者接受,观致品质的确不一般,观致就是值这个钱。而这大抵都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所能改变的。
所以,墨菲走了,观致的天塌不下了,墨菲不走,观致的状况也不会有根本性好转。想明白企业的“跟脚”,想明白中国百姓的“品性和口味”,想明白观致的产品要卖给谁,才是正方。
华商报记者 江小红
华商报汽车周刊
版权声明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华商报汽车周刊】
原创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