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D”换标,躺下了,Uber的“U”怎么也趴下了?这是要解释成语前赴后继吗?还是大家都是“懒癌”晚期?
文▍德鲁大叔
2月3日早晨起来就收到APP Store 提醒,3个APP要更新,其中之一就有Uber。更新完之后,却发现大写的“污”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一个篮球场中圈图:一个水平变换之后的白色字母“C”,围成外圆内方状,躺在蓝格子地板上。
司机端变成了六边形(强迫症表示为什么不是正六边形),中间同样是一个正方形,两头打通。
处女座司机可能从此就告别Uber了。
抛开“奇奇怪怪”的红、绿配色不说,万花筒似的底图纹理也和潮流的扁平化设计也是格格不入。而这纹理显然不是乱画上去的,据官方介绍,核心的方块是代表Uber技术的“比特”,外部的圆形和六边形是代表现实世界的“原子”,底纹则是本地化的图案。
一个图标要传达这么多东西!设计狮为什么不反抗?
因为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亲自参与了全程设计,个人品味。美国科技网站Wired介绍了整个设计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下。
改头换面,重新做“U”
当然,要表达如此众多内容,Uber肯定不只是换掉了司乘两端的APP图标,包括字体、网站、Logo在内的视觉识别系统全部换了一遍。
首先,字体变得更圆润,更醒目。据说是为了方便识别。而黑白搭配依然代表着科技范儿。
其次,网站的底色会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方特色。不过目前的优化似乎并不到位,处女座再次表示无法直视。
另外,这个类似廊墙漏窗的设计真的阔以代表中国元素?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VI基本就等同于身份证照片。稳定,且清楚地传达着品牌价值,在移动端也是用户对品牌最直观的感受。
上次Uber换标的时候,他们从美国小众人群的高端出行服务变成了全球化的日常出行服务,原有商标无法满足产品定位,所以红色大写的“污”配上“UberCab”变成了黑底银色文字的徽章。
当时对新商标的描述是可识别的,优雅的,奢华的以及有质量保证的,这些词语正是对Uber当时发展愿景的描绘。这次呢,则是grounded(落地的),populist(平民的),inspiring(振奋人心的),highly evolved(高度进化的)和elevated(快速提升的)。
所以在更新中,“每个人的专属司机”不再是Uber的口号(新口号可能是TK在公开信中隐约提到的:“为我们的科技,和我们所服务的城市喝彩”)。这是不是意味着Uber的商业策略发生了转变,要涉足专车服务之外的业务?其实,这样的苗头或者趋势早已出现。
Uber送快递,Uber送外卖已经开始试点运行,据悉三月底Uber要在美国开启专项外卖服务,UberEats到时会正式上线。又是人性化、个性化,又是本地化,费这么多周折只为送外卖?
别说,德鲁还真就这么觉得。由于很多城市的司机数量激增,大家的收入有所下降,前两天部分纽约司机还因为Uber下调费用,导致他们收入减少而发起示威。在纽约尚且如此,其他城市也并不见得有多乐观。
所以不论是专车意外的哪项业务,都是Uber针对存量市场而做出的调整,而非滴滴变成出行平台这样的增量式发展。
Uber要做麦当劳,如何实现本地化
除了通过业务拓展为司机增收,新的形象还要传递平民化、振奋人心等信息,这也是一种新的宣传手法,类似像当年李宁推年轻化时的品牌形象的变化。
原子啦、比特啦这些东西是Uber一直就有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正是刚吐槽过的底纹和配色。65个国家和地区,5种不同的版本,未来有可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icon配色。
这样做目的就是强化本地色彩,让Uber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跨国公司,而变成“融入城市和人们出行的交通网络”,让“65个国家和地区,420座城市”中的数字得到快速且稳定的增长。
您要问了,怎么就不可能成为像滴滴一样的综合出行平台?当然,不排除奇葩的中国优步会因为中国有一家奇葩的滴滴,而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但Uber(全球)想做的应该是出行领域的麦当劳,肯德基,不求深入挖掘,但求点儿多,面儿广。
只不过在中国有老北京鸡肉卷,在墨西哥有墨西哥鸡肉卷。
可能在本地化工作的同时,Uber还会拓展些类似UberEats这样的APP,但附加在原有APP中的功能应该不会有太多变化。
在图标扁平化的今天,这款不那么扁的APP识别度倒是不低。但历时两年半设计出来的图标能不能活那么久,还是个问题。
AutoLab关注汽车科技领域的新公司、新技术、新模式、新投资。如果你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强烈建议你通过“搜狐汽车”关注AutoLab!或者直接微信搜索“autolab”,参与我们线上线下各种活动,结识创业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