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月份的市场表现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最终看到数据,总归还是有点郁闷。同比小跌,环比竟然大跌超过40%。从历史数据来看,这个跳崖式下跌的幅度,也是比较罕见的。按照这个势头下去,全年弄不好又是一个微增长的态势。
都说我们还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可现在经销商网络都铺设到四五线城市去了,那些所谓的潜在的汽车市场,究竟在哪里?
? 按照数据帝的说法,美国只有3亿多人口,约是中国的1/4。相比起中国,它是一个已相对稳定的汽车市场,在非危机时(1999-2007年),每年的汽车销量约1700万辆,而中国若达到美国的发达程度,每年的汽车销量应在6800万辆左右,这与目前两千万辆的销量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因此,中国的潜在汽车市场应当非常可观。
? 那么潜在的汽车市场又会在哪里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定义好哪些产品可以是汽车(这里主要指的是乘用车)的替代品。我认为,要想成为汽车替代品,首先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满足基本代步需求
价格低廉
保养简便
>>>>根据这几个条件,我们来盘点一下国内潜在的汽车市场。
近日,笔者去了趟山东某县,被大街小巷的低速电动汽车所震撼。在这里低速电动汽车不仅在数量上不比传统汽车少,而且在外观上种类繁多,涵盖了载货与载客两种需求,价格覆盖了从几千元到5万元以上的广大区间,所以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这不光从保有量上,而且从街边的“电动车4S店”的鳞次栉比也可见一斑。
注: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低速电动车产品,从价格范围来划分基本有三大区间,其中1万以下的以三轮产品为主(此类车不归入低速电动汽车的销量),2-3万的是低速电动汽车市场的主力,此外还有部分售价在5万元区间的车型,其设计制造工艺已经接近于传统乘用车了。
虽然低速电动汽车在民间大受欢迎,但由于存在着产品自身的工艺性能落后,上路行驶不规范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所以国家不鼓励这种车辆的发展。国家发改委一位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条件的相关法规已基本制定完毕,而低速电动汽车不在此列,属于“迟早将被淘汰的违法产品”。在许多地方,低速电动车不仅不能上牌,而且还会被组织的各种执法力量定期清理。所以对于低速电动汽车的销量,并没有官方的明确统计。
2008年以来,在没有任何国家投资和补贴的情况下,仅依靠市场拉动,中国低速电动汽车行业就呈现野蛮增长。根据山东省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山东省低速电动汽车的销量从2010年的1.82万辆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18.74万辆,五年即增长了近10倍。2015年1-5月份山东省累计生产微型低速电动汽车12.16万辆,同比增长55.57%。至于全国市场,估计2014年销量超过了70万辆。
虽说目前的低速电动汽车销量还不及汽车市场的一个零头,但相比起同期纯电动车的销量,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来自草根市场的强大力量:2014年同期,新能源汽车销售74763辆,只有低速电动汽车的约1/10。即便是相对于汽车市场,低速电动汽车的井喷式增长还是颇为令人艳羡的。
低速电动汽车约90%销往三、四线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其中重点市场主要是山东、河北、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在全国市场的扩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如下图所示)。照此趋势,2015年低速电动汽车年销量破百万则会是大概率事件。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低速电动汽车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关键因素还在于其价格和使用成本低。其次是在一些县城和乡镇地区大部分家庭都有自己的庭院,比较适合电动车停放充电。另外,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加快,低速电动汽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乡镇农村地区向“汽车化”转变的趋势。
除了低速电动汽车外,还有哪些车型占据着潜在的“汽车市场”呢?我认为最为接近的是与小型电动车类似的多轮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市场,从广义上来讲甚至也包括一部分农用车、双轮摩托车以及电动自行车市场。
那么这些潜在市场又有多大的规模呢?为了让各位能有更直观地认识,我将这几种车的销量以及保有量做成了表格。如果你之前对此没有了解的话,那么看过下面的数字之后肯定会大吃一惊。
注:对农用车的产量与保有量,目前则没有较为明确的统计数据,表中数据摘自其他文章,仅供参考。
我们不能说这些市场最终能够完全被汽车市场抢占,但考虑到低速电动汽车市场游离在政策灰色地带的现实,再加上即便是多轮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市场的30%以及农用车、双轮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10%转换为汽车需求,中国的汽车市场也会增加约每年1000万的需求,这样的规模占到了201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2058万辆)的近50%。更为惊奇地是,如果把以上几个市场与汽车市场的年销量相加,则刚好是6800万,与我们在文章开头计算的中国汽车市场应有的规模相当。我认为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人们对于机动车需求的必然。
对于中低档车来说,为什么说潜在的市场主要在中小城市与农村呢?
众所周知,随着一二线城市交通拥堵的日益加剧与限牌限购政策的不断加码,大城市的汽车市场,虽然还有潜在的旺盛需求,但也难以再获得太大的增长了。大城市的汽车市场,真正的机会是改善型市场,即由低档车向高档车的置换。更何况大城市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又有出租车可以作为补充,私家车的可替代性相对较强。而中小城市与农村的交通相对不便,对于代步工具的可替代性相对较小。更加重要的是,目前的中低档车应重点争取的潜在客户目标,就应该是这些正在使用汽车替代品的人,而他们当中的大多集中在中小城市及农村。
那么,如何能将这些潜在的市场顺利地转化为汽车市场呢?
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降低汽车的生产与销售成本,二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至于怎么做,那就真是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