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日前央视曝光了苏州市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吉姆西”)骗取补贴的行为后,“骗补”这一本已不算新鲜的话题,又重新迎来了各界关注。作为消费者,想必没有人愿意看到主要由税收构成的财政补贴,最终落入“骗子”之手;更不愿看到,“骗补”就这么“玷污”了国家大力扶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央视揭秘大骗补:如能全部领取补贴,吉姆西骗补将超亿元
3月25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做题为“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的报道,首次公开国家相关部门调查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的现场,骗补企业之一江苏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及其骗补行为被曝光。
所幸,不久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就此公开表态,“在局部地区确实存在少部分企业骗补的现象,一共多少辆,我们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核查。但不管有多少辆,发现一起绝对处置一起,这些企业跑不了”。
花样百出,各显其能的“骗补”招法有哪些?
根据“十三五”规划,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车年产销量要达到500万辆。而相对于2015年中国新能源车年销售33万辆的数据,500万辆的目标意味着未来5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要新增93万辆新能源车销量。
面对这一空前巨大的市场蛋糕,大多数的中国汽车企业都积极行动,希望抓住新能源汽车这一难得的时代机遇。不过,也有一小撮企业动起了骗取财政补贴的歪脑筋。
“骗补”核查工作组专家组组长董扬表示,“关联企业之间,比如说使用车辆的企业、购买车辆的企业和生产销售的企业大部分是有关系的,有的有市场关系,有的有供货关系,互相之间打好招呼,互相之间勾结做虚假的销售,这就是一种骗取国家补助的行为”。
除了“企业间相互勾结实施骗补”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还使得很多“骗补”招数曝光在聚光灯下。据整理,广泛流传的包括有:使用低标准电池、虚报续航里程,以及将虚假售出的电池拆分倒卖等等。而更甚者,则是通过成立汽车租赁公司,再将自家生产出倒手卖给自家的租赁公司,并以此骗取补贴。
根源:过分依赖补贴
因为各地“地补”不同,准入条件、推广指标各异,厂商对能否拿到地方补贴也是未知数。一位与多个地方政府新能源主管部门接触过的人士透露 “很多政策看上去大家都可以享受,但具体去谈,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门槛。” 有些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的所谓“地方保护主义”问题,近几年改善不大。有些城市明确规定:外地企业必须在本市注册登记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汽车销售机构。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明文规定了注册金额。
地方政府对新能源车补贴有的是“补不起”,有的是“不想补”。一位新能源车企人士认为,这种状况不是存在地方保护甚至权力寻租,就是地方政府压根儿不想补,只是在国家政策压力之下出台一个细则敷衍了事。
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半停滞 打击骗补不应影响整个行业
部分新能源车企骗补事件被曝光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风雨欲来。某电动车经销商透露:除了北京市场的终端销售照常进行外,其在诸如上海、深圳,乃至武汉这些城市的销售均陷入了“半停顿”状态。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骗补”等负面事件,决策层重新思考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此前已经发布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可能被推倒重来。地方上,原本就行动迟缓的地方官员,一方面担忧核查波及自身,另一方面在等中央政策信号,很多地方政策无法出台,即便已经出台的,也未正式实行。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特别是对私销售,大范围停滞。
根据国家出台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达到500万辆,届时,补贴的政策红利也将正式退出。从已经发布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地方来看,补贴额度正在减少,这可能是下一轮地方补贴的导向之一。实际上,补贴“退坡”早已是业界共识,新能源汽车政策逐年收紧已经成为定局,曾经过分依赖补贴的车企,也应开始努力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