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搜狐汽车 > 新闻 > 新能源 > 新能源厂家

四部委对新能源再下猛药,造车买车的你们还好吗?

  

  文|AutoR智驾 李子湃

  持续爆发的销量、花样翻新的骗补、迅速崛起的新造车企业、滥竽充数的山寨工厂,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能够经历如此多的刺激和惊险。

  三年前的2013年3月13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四部委达成共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计划延长至2016年,补贴重点从2010年的电动大客车转移到私人用车,试点城市也进一步增加。

  当年两会,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入一个快车道的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也表示:“(新能源汽车)特别是产业的技术创新,我们还要努力往前走一步。”

  一项产业政策的改变,可以多大程度地改变一个产业?又会改变多少人的命运轨迹?

  根据中汽协提供的数据,政策调整后,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3年的1.75万辆一路飙涨,2014年达到7.85万辆,2015年更是达到33万辆。2016年,如果按照预测,这个数字将要达到70万辆。

  无数个地方审批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迅速上马,街头巷尾造型各异的电动车也开始出现。在北京和上海这样限制牌照数量的城市,电动车更是成为获得牌照的捷径。中国正向着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的方向急速迈进。

  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

  2016年3月9日,新能源补贴政策延期3周年的时刻,南京一家比亚迪4S店内,经销商刘鹏以上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冰山一角开始暴露在公众视野下。

  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人民论坛网发文表示,刘鹏生前曾举报比亚迪公司和比亚迪南京经销商涉嫌“骗取巨额新能源补贴”,而刘鹏本人作为比亚迪在南京最大的经销商之一,自称也曾参与过“骗补”行为。

  江苏广播网报道,南京市交通局新能源推广办公室工作人员朱媛,证实包括刘鹏在内的比亚迪经销商,涉嫌通过为客户伪造南京本地居住证明等方式,骗取地方政府的新能源补贴。

  不只是比亚迪出现的个别情况,全国各地也开始曝出包括骗取补贴、以次充好等在内的负面报道:

  某厂商将自己生产的车成批量卖给自己开的租赁公司,“左手倒右手,补贴赚到手。”

  有厂商只生产电动车的“壳”,最昂贵的电池却只有固定的几十个。每次送检就将电池装在“新壳”上凑成一辆车,送检过后拆下来给下一批“新壳”,继续送检获得补贴。

  补贴比“壳”值钱,用过的空壳就明目张胆的堆放在厂区的空地上。

  而一些用户也发现,自己买到的新能源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科技”:做工简陋、性能低劣,电池达不到标称的续航,各地甚至发生多起自燃事故。

  “为补贴而生”,似乎成了这些产品的口号。

  与形形色色的造车工厂迅速获得批准不同,一些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品质电动汽车的厂商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开始困扰行业发展。由于汽车研发设计周期普遍在三年左右,对于这些不能马上就得到国家补贴的项目,或者说不能马上见到政绩的项目,各地的兴趣普遍不大。

  

  与销售领域获得巨额补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效电动系统研发、智能汽车研发、新交通出行工具等技术领域,几乎都是民间资本在苦苦挣扎。在轰轰烈烈的推广政策中,真心造车的和真心买车的,都陷入了困境中,只有投机者得到了巨大的利益。

  如同三年前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四部委在争论中达成共识一样,争论再次出现在这个节点上。从目前得知的消息来看,唯一能够达成共识的是政策层面将要由“宽”到“严”。

  这种“严”更像是四大部门对于各自分管方向的“补救措施”。

  财政部针对的是补贴没有完全用在实处的问题。办法简单而直接,就是减少补贴。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上海等地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出现下滑,一部分原因就是补贴的减少。

  澎湃新闻称,上海插电式混动车的市级补贴从去年的3万元/辆下降至1万元/辆。

  “补贴的拉动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比亚迪浦西4S店的销售许先生告诉记者,“有补贴的车子好卖很多,但是厂家说停,我们也没办法。”。7月底之前购车,尚可享受上海的1万元地方补贴,但8月之后购车,一律不享受任何补贴。

  然而对于骗补等问题,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表示,目前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监管比较薄弱,存在一些漏洞,间接承认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在被问及是否会公布骗补车企名单时,宋秋玲确认了将会公布,但是具体时间还不确定。

  科技部针对的则是产品技术指标落后,行业“不思进取”的现象,解决的“套路”就是提高标准。

  8月16日,科技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其中对于未来纯电动汽车的考核标准将包括:在工况下,纯电续驶里程大于等于300公里,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小于等于6秒。

  目前的行业水平能否达到这一标准另说,就一条“小于等于6秒”是否符合实际需求,就已经让许多业内人士议论纷纷。

  作为企业申报造车资质的官方“建议”,高标准确实可以屏蔽一部分滥竽充数的不合格厂商,但其他众多想要申请造车资质的企业,尤其是类似车和家等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低速电动企业怎么应对?恐怕还需要斟酌。

  审批造车资质“牌照”的工信部也开始“严”了起来,目前国内获得新电动汽车资质许可的,只有北汽新能源和长江汽车两家。

  就在其他企业还在等待新的许可下发的时候, 8月12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

  按照《要求》,审查条件将有17项具体条款,其中有8项为否决条款,只要超过2项未达标,则该企业就不被准入。仅在《要求》中提到的“控制系统开发能力”一项,国内的一些造车团队和背后的资本就要重新面对一系列新问题。

  如果按照新规,此前有厂商提出的“代工”等一系列互联网化的生产方式,几乎面临绝境;不同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合作也将受到极大阻碍:

  即使是传统汽车也是由多家供应商合作提供技术的。电动汽车由于结构相对简单,更加有可能实现多厂商协作,而新规从本质上否定了这种可能实现的先进模式。

  更引人不安的消息还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曾透露,工信部的目标是将来新上的纯新能源车企不超过10家。这也意味着除去已拿到资质的北汽新能源和长江汽车外,留给意欲进入新能源造车领域的企业只有8家。

  不仅是工信部,提出新办法的还有发改委。乘联会主席崔东树对澎湃新闻表示,发改委本月研究制定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将出台。

  根据意见稿,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将给目前的车企(即使是燃油车企业)分配碳排放额度,按各家企业新能源汽车销量进行积分,达不到规定积分的企业要被罚款,或者花钱向其他积分富余的公司购买积分。

  也就是说,即使补贴下降,企业仍然要接受政府“分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指标,达不到的罚款,超过的奖励(通过卖积分的方式)。

  这种带有国家计划色彩的模式,虽然类似于美国某些州的补贴方案,但经历剧烈波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否经受住这样的“猛药”?政府又以什么标准来决定关乎企业生死的“配额”多少?市场又是否能接受和消化这些没有补贴的产品?

  在四家部委达成共识之前,这些都是未知数。

  在完整的新政策落地之前,必然还要经历各方面的沟通和协调,但总体上的保守倾向已经成为主要基调。

  也许是骗补行为刺激了政策制定者们?也许是被寄予厚望的大型车企没有达到预先的期望?也许是销量的繁荣和技术上的“不思进取”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论哪方面原因,新的政策必将再次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及互联网造车行业,甚至是汽车智能行业的分水岭。关乎一些项目、一些企业、一些投资生死存亡的时刻也许很快会到来。

  在争执声中也有完全“跳出来”的观点。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由于没有谁能完全准确的预料到产业未来的走向,所以产业政策不一定真能扶植到符合需求的企业,也不一定能过滤滥竽充数的企业。

  

  产业政策的激励机制也存在弊端:官员为了政绩跟风上马新项目,不会也没动力鉴定是否真的推动了行业发展;企业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不会也没动力对未来市场做深度布局。

  这几乎概括了三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种种乱象。

  但是也有人认为,面对新能源汽车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弯道超车”的机会,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也不可或缺。目前各国政府,包括崇尚“自由经济”的发达国家,也在从国家或者准政府组织的层面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发展。

  被万向收购的菲斯科,包括热门的特斯拉汽车,背后都有政策扶持的影子。谷歌等强势的科技公司,甚至可以影响相关法案的推动,例如修改无人驾驶上路的法规细节。

  孰是孰非还待论证。新能源汽车在经历了疯狂的增长之后,是否又要经历疯狂的萎缩?3年一变的政策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否过于密集?我们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产业机遇?

  也许这些才是行业内外最为关心的话题。但就像智驾君在《比亚迪车商自杀身亡与新能源汽车利益链》一文中所说,“新能源汽车的短期繁荣,并没有带来一场皆大欢喜的财富传奇,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双输而没有赢家。”

  但愿这样的博弈能够找到最终的平衡。

科技视角、极客精神

《AutoR智驾》为新汽车而生!

添加微信:ZhiNengQiChe

关注汽车的智驾时代上智驾网(http://www.autor.com.cn)

合作or新闻线索提供,联系邮箱:editor@autor.com.cn

auto.sohu.com true AutoR智驾 http://auto.sohu.com/20160824/n465690742.shtml report 5637 文|AutoR智驾李子湃持续爆发的销量、花样翻新的骗补、迅速崛起的新造车企业、滥竽充数的山寨工厂,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能够经历如此多的刺激和惊险。三年前的2013年
最后修改于2016-08-24 12:14:46 阅读(0)
车图社

车图社

汽车最新实拍图片、官方图片。

娱车有关

娱车有关

与车有关?娱车有关!从汽车科技聊到文化。

汽车咖啡馆

汽车咖啡馆

汽车产业深度报道,权威信息解读。

凹凸榜

凹凸榜

用数据告诉你传播、品牌背后的真相,提供独立、专业的价值标准。

中国交通频道

中国交通频道

广泛的综合性交通多媒体发布平台。

极车制造

极车制造

解读前沿汽车科技,剖析精密造车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