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搜狐汽车 > 综合

共享单车新玩家接连入场,背后是传统行业的反击?

GeekCar 阅读(0) 评论()

  原文链接:http://geekcar.com/archives/53662

  微信号:GeekCar

  

  打车软件的融资大战之后,资本市场的热度从来再没有那么激烈,直到出现了共享单车。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从主流玩家(也可以直接说是 ofo、摩拜单车)的融资频率跟额度,或者说新玩家的曝光频率来看,共享单车市场火了起来,已经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当然,在这篇文章里,我并不想讨论这些玩家的用户体验、商业模式等等。一是已经有很多文章都分析过,二是因为很多产品还在初期阶段,体验、模式、规模等都参差不齐,横向比较意义反倒没那么大。所以,我想换个角度,从出发点看看这些新玩家们都是怎么样的思路。

  后来的那些人

  我们刨除两家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也就是 ofo 和 mobike 摩拜单车之后,再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企业,看看他们都有什么独特的「玩法和背景」:

  小鸣单车:背后是自行车新三板上市公司凯路仕,凯路仕董事长邓永豪加入团队担任运营和管理。

  

  骑呗单车:原本有 3000 万公共自行车用户,同时有近 8 年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经验,积累了调配车辆的大数据算法以及可复制的运营管理体系。另外,和阿里合作之后,能够利用芝麻信用分的体系。

  

  优拜单车:投资方有地产行业背景、永久自行车供应链背景以及和区域公共自行车合作经验。

  云造科技:本身是一家电助力单车,宣布和数码产品分时租赁 App 合作,在杭州推出短租业务。

  虽然没有把市面上曝光的项目都列举出来,但是以上几个玩家的「特征」,已经足够我们总结出一些规律。

  传统自行车行业的觉醒?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除了最早的 ofo 和 mobike 是偏「纯互联网」创业项目之外,后来的新玩家多多少少都有传统自行车行业、或者说公共自行车背景。

  比如说有些玩家的资本来自传统自行车行业,也有些之前有公共自行车运营经验,甚至还有类似云造科技这样把原本面向 C 端的产品拿出来进行共享的例子。

  所以说,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些企业粗暴的归纳为「传统背景」。这些团队之前的商业模式,更多还是偏向传统模式。但是,也正是因为模式、或者说思路太传统,导致了他们可能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互联网+共享自行车」的红利期。

  

  等到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 ofo 和 mobike 已经在资本和用户两端都吸引了足够的关注。有关注度、有大量资本涌入,对于这样的市场,谁不眼红呢?特别是当传统自行车的销售始终「不温不火」,而且公共自行车的运营成本高且用户认知和使用体验都很差的时候,那么向互联网转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方式。

  特别是这些新玩家们,在运营、车辆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其实要比 ofo、mobike 这样的互联网项目要大不少。无论是造车卖车,或者是运营经验等等,都可以归纳为对自行车行业有很深的理解。

  所以说,他们虽然来得晚,其实也并非没有机会。毕竟虽然 ofo 和 mobike 已经吸引了很大关注,但实际运营的城市数量以及在城市内的覆盖率都还没有到达垄断性的优势。

  仔细想想,如果有一个新的共享单车产品,能在覆盖率、使用体验流程等方面都实现短时间内的爆发,那么 mobike 和 ofo 的优势还会那么大么?显然不会。

  当然,整个「最后一公里」的市场很大,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在 90 天里结束战斗。而对于我们这样的用户来说,更多新玩家的加入,反倒是更乐于见到的场景。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极市(微信号:geeket)。

auto.sohu.com true GeekCar http://auto.sohu.com/20161114/n473110023.shtml report 2998 原文链接:http://geekcar.com/archives/53662微信号:GeekCar打车软件的融资大战之后,资本市场的热度从来再没有那么激烈,直到
车图社

车图社

汽车最新实拍图片、官方图片。

娱车有关

娱车有关

与车有关?娱车有关!从汽车科技聊到文化。

汽车咖啡馆

汽车咖啡馆

汽车产业深度报道,权威信息解读。

凹凸榜

凹凸榜

用数据告诉你传播、品牌背后的真相,提供独立、专业的价值标准。

中国交通频道

中国交通频道

广泛的综合性交通多媒体发布平台。

极车制造

极车制造

解读前沿汽车科技,剖析精密造车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