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汽车智能”关注我们
网约车市场的争斗,其实还没有结束。
前两天,大家都被滴滴再一次刷屏了。这一次不是因为融资,不是因为开拓新业务,而是因为大家都在吐槽:滴滴让出行变得不美好。
原来没有滴滴的时候,出去等一会也是能拦到出租车的。虽然有时候会等不短的时间,但是至少只要拦下来,不会被所谓“这是别人叫的车”为理由拒载。不少人以亲身经历为例,一把鼻滴一把泪的控诉了滴滴,让出行变得更加费劲。
小智看了不少这类的文章,大家控诉滴滴的主要理由分为几项。
一是上面提到的因为是别人叫的车被拒绝乘车,但是这个还在理解范围内;二是接单的车并不一定离你最近,明明周围有许多车,但是偏偏接单的是一辆距离你3.7公里之外的车;第三点最为严重,那就是越来越频繁地被提示加价,不加的话你可能很久都打不到车,甚至有一些网友表示70分钟都没有司机接单,结果加了15元调度费之后被“秒接”。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第三个问题,也就是不加价打不上车,加价幅度又比较大的问题,也有不少人出来分析过原因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恐怕是前UBER中国的一位资深员工的说法了。
她认为导致这个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滴滴的派单逻辑存在问题。滴滴在其认为的高峰时段,会将界面默认在加价的选项上,你可以选择不加,当你实在打不到车的时候可以调整。
而且,滴滴平台对于司机来说是可以主动选择乘客的。有人加价,有人不加,司机自然会选择接加价的单。于是不加价的那帮乘客则不得不加价,因为不加你就不会被司机“翻牌子”。也有乘客表示,这个逻辑实际上是方便了司机变相“拒载”。
以前还需要停下车问一下,才知道你要去哪,然后才能拒载,现在在手机上就知道了你的始发地、目的地,也知道你给不给调度费,都省的停车问了。在这个体系下,司机变成了主动选择乘客的一方,而乘客则变成了被动地等待司机选择的小白鼠。
那么,是滴滴产品逻辑的问题么?显然滴滴方便并不愿意背这个锅。滴滴高级产品总监罗文昨晚8点左右在知乎发起有关“打车难”的对话,称从滴滴后台数据来看,今年司机回家早,运力下降。
在其晒出有关“滴滴在线司机数据”和“北京订单需求”的两张手绘图表中,前一张图表近期呈现了直线下降,标注数据显示下降超过25%。而出行订单数量同期上涨了3成。
简单说就是:司机都回家过年了怪我咯?不仅司机回家了,打车的需求还更旺盛了,市场总体供不应求,打车当然就难了啊,和我有个毛线关系?咱们拿大数据说话!
这话其实也没毛病。
想当初滴滴刚推出的时候,因为市场还处在教育用户的阶段,供大于求,于是给出了极大的优惠。而现如今,在北上广深生活,不下个网约车软件都不敢出门了,市场变成了供不应求,那么需求端就变成了弱势的一方,这是市场决定的,不能完全归咎于滴滴。
但上文关于滴滴产品逻辑的问题,也的确不无道理。
UBER等公司的思路其实还是强制派单,以距离最近为唯一标准。用户端也是不能主动加价的,而是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系统计算出来的加价。
相比之下,滴滴在司机和乘客两端都给了更多的操作空间,于是投机取巧就变成了必然的事情。
滴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大家都不能忽略,那就是——网约车市场恐怕仍然是供给小于需求的。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仍然有可能出现强有力的竞争者。网约车市场的争斗,其实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