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的1车2人120天环中国游进行到南京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沟通后,可以去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兵器教学管/校史馆)进行参观。此次参观共拍摄大约400余张照片,出于某些原因,只能放出如下装备的介绍,尽请见谅。
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为现名,199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从建校之初就明确了为我人民解放军炮兵事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战术开发和作战理论支持。
从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设立的变化就可以看到,这所学校与解放军的关系非同小可。从1953年设立,这所军方院校办学宗旨就被明确“为我军炮兵提供最强大武器和完善的指挥理念”。在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内,现收藏了从建校、抗美援朝、对印反击战、中苏珍宝岛战役、对越反击战时期我军炮兵装备实物。
展馆共分为三层,其中一层是大型装备静态展示区,包括我军现役PLZ45式155毫米口径履带自行榴弹炮,09式122毫米口径车载炮,铁鹰双25毫米口径对空车载炮以及89式120毫米口径自行反坦克炮。当然还有大量我军曾经使用过的重型装备以及各型口径的拖拽式火炮。二层是中小型火炮实物展区以及图文介绍南京理工大学校史和研发成果。三层是多功能厅。
从红军建立之初的小米加步枪开始,我军高层领导人就渴望着建立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在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军的炮兵部队终于成建制的装备了统一口径的装备。
国产59式100毫米高射炮:由苏联红军装备的KC-19M2式100毫米高射炮的仿制并改进而来。原型武器是用于对付高度在12000米以下的空中目标,也可对地面和水上目标进行射击。我军使用的59式100高炮于1958年开始仿制并在同年是生产出4门样炮,1959年投入小批量生产。1964年定型,称为1959年式100毫米高射炮。59式100毫米高射炮是一种雷达和射击指挥仪控制的自动高射炮,配用电击发装置,可实现全连火炮齐射,配用弹种为曳光杀伤榴弹和曳光穿甲弹。
从开始研发到拿出成品最终定型,59式100毫米高炮是新中国第一批自行生产的新式制式武器。由于这款高炮可以配套使用雷达和炮射指挥仪,并可以与3联装弹匣匹配自动装弹系统。是当时我军使用的比较先进的火炮(既可高射防空,又可平射反装甲),由此参加了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阅兵。
从一些媒体上披露的消息来看,2011年前理工大学兵器馆并没有对外展出这款铁鹰双25毫米口径防空车载炮。笔者在2013年9月参观时发现了这款防空系统。而根据其研发和装备时间段来看,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应该是在符合相关手续后才开始对“外”展示。
铁鹰双25防空车载炮,采用的是铁鹰TFS55HD系列载具(基于庆铃皮卡由隶属于陕汽集团的陕西铁鹰公司二次改装)。
位于前保险杠的近光灯可单独更换但无防护措施。动力总成为2.6升排量直列四缸自然进气汽油发动机。编号为4ZE1的发动机最大功率85千瓦、最大扭矩191牛·米。
2003年早些时候根据总装要求,由南京理工大学牵头、陕汽集团负责载具,为装甲部队研发一款轻型高机动机动防空车。这也就是铁鹰防空车的由来。因为总装下达的任务书已经将火炮型号确定,技战术要求范围做出了意向性的指示。唯独没有确定的是武器系统的载具。因此这套机动防空车设计形式还是在技术牵引范畴内。
位于一层展区中央最显耀位置摆放了09式122毫米口径车载炮。09式122车载炮为了降低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提升全向发射能力(原型车只能进行6点钟、12点钟两个方向发射)将助篱安装在后部,改为第一二驱动桥中间位置。在发射某款穿甲弹时可进行全向360度平射,这项重要设计参数的提升对09式122车载炮拥有反装甲能力至关重要!
上图是09式122车载炮前部特写。SX2150的驾驶舱为焊接制成,前后车门完全相同,固定在B柱分别向前后开启。排气管和消音器由原先位于大梁底端车身中部,改为驾驶舱后部左侧固定。弹药架以及观瞄控制分系统安装舱室位于后货箱靠近驾驶舱处。09式122车载炮定装时采用北斗1代定位系统,在2010年后全部换装北斗2代导航系统,通过战场区域通信系统以及数据链可以对单车进行阵地预先设定。
上图是09式122车载炮火炮细节特写。仍然保留着手动调节高低机方向机的操炮机构。火炮复进机构进一步优化,炮盾尺寸缩小,两侧挡板可放平充当作战平台使用。作为主要装备驻藏部队使用的快速火力输出装备,09式122车载炮以营级单位集中使用。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青藏高原,摸索出一整套技战术应急方法。可以很好地执行对印军境界威慑藏独的打击任务。
就在不久前举办的珠海航展上,由保利集团统一参展的09式122车载炮以全新姿态亮相。与此同时还有105毫米口径车载炮配属参展,参考此次展览的个性装备均有出口的可能,从中猜测,09式122车载炮已经从技术测试走向成熟应用阶段。
PLZ45型155毫米口径履带式自行榴弹炮。是一款符合北约制式的火力打击兵器。
PLZ45型155毫米口径自行榴弹炮为45倍口径45倍身管长度米,可发射北约制式弹药在射程和射速上较我军同期装备的152毫米口径榴弹炮有着较大优势。在后期,PLZ45型155自行榴弹炮加装了惯性寻北仪、卫星定位接收器、激光测距仪、无线数字对话转换器和全自动操纵瞄准系统等。全新设计的通用底盘提升了整套系统的机动性。
作为解放军火炮制式由苏式的122毫米、152毫米口径转换至北约105毫米、155毫米口径的一款火炮,PLZ45型155自行榴弹炮系统(包括炮兵侦察车、炮兵定位雷达载具、指挥车、火炮补给车)成功的出口至沙特阿拉伯。其优秀的勤务性以及在高温沙漠地区可靠性都是我军装备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这也标志着我军火炮以及装甲车辆,采用多元化设计思路的一个转折点。
在具体技战术上,这款有北方工业公司、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155毫米口径榴弹炮,不仅可以发射我国自行配套的杀伤榴弹、穿甲弹、照明弹以及末端制导弹药,更可以与北约同口径各型炮弹相匹配,甚至可以发射德军底排增程弹。
在1990年代末期,保利集团通过艰难的公关,将不少于2个营级规模的PLZ45式155毫米榴弹炮出口至科威特。在经历过海湾战争的这个石油输出国,对大口径自行火炮的需求恐怕是别的国家所不能感触的。而中国武器能够打入美国以及北约势力范围内的海湾国家,这就足以证明这套PLZ45火力打击系统可以与西方同类火炮相媲美。而这次军贸的成功也将我国的意志力切入至这个中东能源国家。
89式120毫米口径自行反坦克炮由国营447厂,在南京理工大学50年校庆的时候捐赠。这款在现在看来有些落伍的武器系统,在研制当初就透着一种无奈和辛酸。从1967年中苏交恶后,我军因缺乏可靠地反坦克武器,开始研发120毫米口径反坦克炮以及适合的履带式载具。在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后,通过逆向分析缴获的T62坦克,发现我军目前的反坦克火力很弱。在此大环境下,开始着手120毫米口径反坦克系统的研发。
在缺乏能够击穿威胁我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苏军T-72系列坦克首装甲的70至80年代。89式120毫米口径自行反坦克炮研发实属一种无奈之举。由86式100毫米口径反坦克炮为基础,衍生出的120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带有更多的应急之举,而将152自行榴弹炮履带式底盘集稍加修改。通过加装双向稳定机械瞄准具,激光测距机、弹道计算机和火力控制系统后,89式120毫米口径自行反坦克炮使解放军首次拥有阻击苏军装甲洪流的能力。
在展厅两侧,分别展示着我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所拥有的各型火炮实物。
在二战中,苏联红军对德军即将展开反攻时,一款被称为“喀秋莎”神秘武器首次亮相。系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这种将炮弹放入导轨上,靠火药爆发后的动能进行16发齐射。由此给德军造成的心理恐惧远大于物理伤害,BM-13型132毫米口径16管火箭炮系统,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至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至10秒。
喀秋莎BM-13火箭炮可以被看做二战时期,仅次于苏军T-34坦克的一款明星武器。她的出现,使得红军拥有了一种可以信赖且打击德军装甲兵器的火力投射武器,更使得二战时期的红军战士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1950年爆发的伟大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也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喀秋莎火箭炮,用于对联合国军的火力反击。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我军对多管火箭炮的技战术威力有了初步认识后,通过《中苏协定》更快的获取了更多的技术资料。国产63式107毫米口径的火箭炮,是在1958年由八四七厂和八零三厂取长补短研发。在1963年完成1963式107毫米火箭炮的最终定型,该炮有12个发射管,在7-9秒内可以完成一个齐放。
在解放军首次获得自行研发自行生产的火箭炮后,多口径多联装,多种输送载具的火箭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军现役装备序列中。而在将革命输出至全世界,解放亚非拉国家的时代,63式107毫米口径火箭炮,一个各种形态各种方式参与到世界各热点战争中。
从安哥拉内战、中美洲游击队、多次中东战争到阿富汗战争,都有解放军63式107毫米口径火箭炮出现的身影。由于这款单兵火力支援武器,可采用标准12联齐射,6发齐射、3发齐射、甚至垒个土台就可以单发射击的灵活攻击模式,被各大游击队和反政府武装所尊享。
在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二层的展示区域,停放着我军曾经装备的具有代表性的火炮装备。从装备的生产年限来看,时间跨度长达百年之久。从我军称谓变化来看,某些装备更是贯穿了红军五次反围剿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这台曾经被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不在意的,德一八式105毫米口径榴弹炮几乎被认为世界独存的仍可发射的珍品。而这款型号为le.FH 18榴弹炮
口径105毫米 炮架长6.10米
战斗全重1525公斤 长2.94米宽1.98米
高1.88米 火炮俯仰角-10度—+40度
火炮射界为左右正负57度 炮弹重14.97公斤
最大射速7发/分 初速469米/秒
最大射程10671米 人员编制8人。
这款德一八式105毫米口径榴弹炮,是二战中德军最重要的一款打满全场(贯穿整个二战)的火炮。该炮性能优秀,其曲射弹道稳定,可以进行远距离曲射压制射击,而且还能灵活调整火炮弹道,在近距离具有反坦克炮的直射弹道特性,能进行有效的直瞄射击,甚至随性反装甲作战。由于这款火炮只供应德军使用,出口数量极少。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曾经引进过这种火炮。
国产155毫米口径轻型榴弹炮样炮。这款带有技术积累科研测试用途的榴弹炮,战斗全重不超过5吨,采用曲线后座模式并拥有全向360度射击能力。采用与北约制式火炮相通用的155毫米口径,可发射普通榴弹(射程30公里),以及增程型底排炮弹(射程39公里)。首次开火的前3发炮弹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7发,另这款便携式火炮有着较为出色的火力打击能力。为提升我军火力机动能力以及重火力空运作战能力,这款测试的155毫米榴弹炮可以被伊尔76运输机部署至整个西藏地区。
经过20年的磨砺,这款曾经的155毫米轻型榴弹炮,经过炮架修改,火炮精度提升以及钛合金的大量应用,最终在2014年珠海航展亮相。这意味着我人民解放军首次拥有,可在24小时内将成建制的X级火炮支援单位部署至中印、中越、中朝边界的能力。
瑞典博福斯75毫米口径山炮,由瑞典知名军工厂博福斯制造。作为现代火炮的典型代表,75山炮可在必要时单人操作,经分解后可人抬肩扛骡马运输。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缺乏火炮牵引设备的中国军队而言是一款优良火炮。由于火力精度、运输便利、炮弹威力等综合性能出众,在1937年,由太原兵工厂仿制并装备中国军队。
日军90式75毫米口径山炮,由于射程远,很受炮兵部队欢迎。但自重较大,对于日本陆军而言,因中国军队的火力密度极度不对称,并不太受日军陆军的欢迎。在面对运动战中的中国军队,在路况恶劣时机动比较费力,必须使用火炮牵引车牵引。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2883.0毫米(L 38.4)
重量:1600 千克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 弹丸重量:6.56千克
弹丸初速:683 米/分 最大射程:13890米
从918事变至抗战结束,中国军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运动战和持久战。在战斗中,利用缴获日军一切能够利用的武器打击敌人。对于火炮高等级的战术武器,更是被八路军和新四军当做杀手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上图中为日军41式75毫米口径骑兵炮,上图右为日军47毫米口径战防炮。
奥百录式47毫米口径战防炮。1930年由奥地利设计制造,为了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的攻击,并进行反坦克作战而引进。在解放战争时期又被我军所缴获。
口径:47毫米 初速:630米/秒
最大射程:7000米 高低射界:-12度至+60度
方向射界:60度 战斗全重:280千克
德一八式75毫米口径步兵炮。这款75毫米IG步兵炮是1937年进入德军服役,二战中全部在东线战场作战。到1945年春,仍有1300门75毫米 IG 37 步兵炮在东部战线的德军中服役。1936年宋子文从德国购进60门LeIG18型步兵炮并在37年交付,主要装备宋子文领导的税警团。
口径:75毫米 抛掷重量:6.46千克
长度:1.8米 出膛速度:280米/秒
火炮俯视仰角:-10度至40度 射程:5150米
法制施耐德105毫米口径山炮,采用无烟火药发射技术的攻击敌方阵地工事的重型火力输出单位。在1932年经厂家公关,由德国军事顾问林德曼推荐,正式进入中国军队服役。有意思的是在60年后,解放军也曾有意引进施耐德155毫米口径榴弹炮。
国产78式82毫米口径无后坐力炮,是在65式上进行一些修改的改进版。78式已经大量而显著地装备解放军地面部队,而且目前仍在一些次要级单位和预备役部队中服役。此无后坐力炮逐渐被98式反坦克火箭筒所取代。
作为解放军火炮装备开发和战术研究的核心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一直与我国各大兵器装备集团保持着高度联系。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样品,经过测试和试装,最终定型并进入我人民解放军服役。
在成立之初,南京理工大学,多次被党政军最高领导人视察。院校领导在多学科建设上紧密的与一线作战部队相关联。将系统的科研项目与部队急需的装备改进科目同时公关,并在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多套,战术理论与装备开发的经验。
南京理工大学在承担我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建设的全部重担,并为解放军空军海军的多种口径火炮的研发和改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南京理工大学炮兵学科,从来都是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新时期,南京理工大学依靠自身在微电子方面的技术积累,研发生产出配套的炮兵侦测雷达以及其他兵种配用的微波/毫米波雷达。
炮兵用智能制导火炮的研发以及实际成果,直接提升了解放军炮兵以及装甲兵的战术打击能力。
不解释。
在新时期,南京理工大学秉承着我军预研一代、研发一代、装备一代的理念。将新能源技术军事应用提升到全新的一个层次。并在学科设立中给以重视。笔者特别强调的是,我国各大军事院校、专业研发机构以及新能源车辆生产厂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横向合作业务。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军用化的研发以及装备验证,正在循序渐进的展开。
155毫米口径、122毫米口径、105毫米口径车载炮的研发成功,意味着我军炮兵建设走向了一条全新发展模式。而这几款车载炮的成功出口,则预示着我国的影响力在南亚地区,非洲地区甚至拉美地区有条不紊的加强。
人民解放军地面最强战车-99式主战坦克,装备的我国自行研发的1500千瓦的发动机研发成功,与南京理工大学某材料专业陈姓教授以及国营6XX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这款采用全新材料和加工工艺的V型12缸、四冲程、四气门1500千瓦(800千瓦)增压柴油机,是国家“123”项目中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军坦克以及自行火炮动力国产(量产)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抗疲劳、耐高压、耐高温、多种燃料共用以及缸体轻量化上,达到了德国MUT柴油机组的同类水平。
有着无比辉煌历史的南京理工大学,在今天仍然为我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装备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本文涉及的我军在用以及未装备的火炮装甲车辆均以公开展示,部分敏感装备、技术介绍以及展板信息没有在本文中出现。文中除历史照片,其余均为笔者原创拍摄。
文/电动汽车时代网评测编辑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