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搜狐汽车 > 车文化 > 网约车

滴滴是怎样独霸网约车市场?

  2012年的66日或许是个应该被世人记住的日子。小桔科技的公司在中关村成立,创始人程维,李响等

  2012年的网上打车市场刚刚起步,这期间正是鱼龙混杂,豺狼虎豹争抢市场份额的初期阶段,也是企业最容易失败,死亡的阶段。面对大量的竞争对手,为了不落后于人,小桔科技快速果断的推出自己的线上产品,加入到这一轮刚刚开始的网约车创业浪潮之中。一场史诗般的艰苦历程也由此正式展开。

  

小桔公司创立

  初战不利

  刚刚成立时候的小桔科技公司,与同时期的网约车公司相比,并不存在明显优势。其创始人程维,李响等在创业之前皆是阿里巴巴的销售人员,面对互联网创业这个课题和一个全由销售人员组成的团队,技术成了他们的软肋。而程维对于时机的把握和判断告诉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想要在今后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尽快推出自己的线上产品成为当务之急。由于自己团队在技术上存在的短板,程维选择了雇佣外包团队打造他们的第一版线上软件。合同费用对于创业初期的小桔科技来说成为了令人头疼的难题,经过多轮谈判,价钱一减再减,从最初的要价15万硬是被砍到了9万并且是按软件完成进度分阶段付款。然而进度却一拖再拖。原本计划7月上线的软件延期到了8月底。程维坐不住了,下了死命令,软件9月份无论如何也要做完,99号必须上线!

  

滴滴创始人:程维

  就是这样像赶鸭子上架似的,小桔科技旗下的一款打车软件滴滴打车诞生了。(已下称滴滴)

  然而软件质量却可以用极度差劲来形容,无论是用户端还是司机端的体验都不理想。(在滴滴有了自己的技术人员后又将软件不断改进了一年才勉强达到合格水平。)所以小桔科技拒付了最后一阶段20%的尾款,钱是不用给了,但是这么一个几乎可以说是烂尾的线上产品让初期的推广受到极大阻碍。战端即开而手中的武器却能用烧火棍形容。开弓没有回头箭,拿着这个由7万块钱做出来的软件,路必须接着走。

  

漫画:初期竞争激烈的网约车市场

  A轮融资 艰难成长

  滴滴推广的第一个目标是出租车公司。北京城的近两百家家出租车公司挨个谈,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小桔科技联合创始人吴睿也无奈的说:“找出租公司谈太费劲了,他们是特别官僚的机构,投入和产出一点都不成正比。出租车公司作为第三方来看,他是旱涝保收的群体,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呢?他的动力在哪里呢?”

  少数安装了软件的司机又抱怨软件使用效果差,接不着单,还费流量,甚至有人怀疑滴滴是骗流量的,打电话报警。滴滴也意识到了问题,在推广同时也组建着自己的技术团队,改进软件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发放一定流量补贴。(这就是补贴政策最早的起源)

  但创业初期,用户增长慢,实行补贴政策都使得公司入不敷出。1211月公司资金几乎枯竭。这时资本市场的力量看中了这股新浪潮下的机会。经过不懈努力,滴滴为自己找到了第一笔资金。

  

滴滴打车图标

  201212月滴滴A轮融资,获得来自金沙江创投的300万美金,虽然与原本定下的500万目标有一定差距。但这笔钱无疑把正在死亡线挣扎的公司拽了回来,并给公司打了一剂强心针。这笔投资也成了金沙江创投最成功的投资之一。如此滴滴得以有招兵买马,继续完善产品,同时,阿里销售出身的程维带领团队凭借过硬的销售技能,慢慢拓展滴滴的用户。

  许多网约车公司被大潮淹没。许多人选择放弃。而滴滴坚持了下来。其实力也在初期的艰苦斗争中得到锻炼与发展。这一时期作为新鲜事物的网约车在像滴滴这样的企业推动下逐渐慢慢被大众认识和接受,开始改变大众的出行习惯,网约车市场初步得到拓展。逐渐做大的蛋糕自然吸引来越来越多大资本家的目光。新一轮的市场博弈即将展开。

  血战快的

  经过了少许时日的发展,许多网约车公司相继关闭。市场上剩下了几个占据份额较多的大公司。这些在第一轮拼杀中幸存的幸运儿成为了第二场战役的绝对主角。

  滴滴获得A轮融资后,得以快速发展。而这时快智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另一款打车软件快的发展也毫不逊色。这两家公司都依靠大量补贴优惠政策吸引用户安装,快速抢占市场,坐上了打车软件的头两把交椅。一山不容二虎。此时的国内,有网上打车新习惯的用户群体已经出现。巨大的市场已经初见端倪。如此大的利润谁都不想放弃。双方都像拳台上的战士积蓄着力量随时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战争已到了一触即发的阶段。

  

滴滴与快的你选谁?

  而讽刺的是,引发这场中国网约车之战的导火索却是来自硅谷的外国网约车势力-优步。

优步进入市场

  作为在美帝境内发展最好的网约车公司,其早有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意愿。Uber总裁Travis Kalanick曾与滴滴展开谈判,,要其接受Uber投资40%的股份,这等于是要将滴滴收购。

优步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然而Uber并没能如愿。但此举引发了连锁反应。Uber的试探性出手,引起了早在一旁虎视眈眈的IT大佬的重视,阿里巴巴,腾讯这两对老冤家都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开始出手了。

  20134月滴滴接受腾讯1500万美元,完成B轮融资。同月快的获阿里注资1000万美元。腾讯和阿里强势介入,标准着大战全面爆发。

  

程维与马化腾B轮融资

  由于双方投资者强大的支持,双方都呈现出体量大,软件改进迭代快的特点。也就是说谁也无法短时间内消灭对方,任何技术上的优势都可能被对手很快追上。既然产品和服务难分伯仲,就只能靠补贴的不断提高吸引用户。于是双方均采取了补贴策略,通过对乘客和司机的双向补贴,乘客可以以极优惠的价格坐车,司机也能提高收入。补贴政策很快见效。乘客数量大涨,大量的司机涌入这个行业,订单络绎不绝。源源不断的订单和补贴下,很多司机师傅轻松实现月入万元。在这样的补贴下的网约车市场也被进一步开发,口口相传的效应很快被放大,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彻底改变。竞争就这样持续着。

  根据201310月数据,滴滴打车市场份额59.4%占有领先优势。

  困则求变,201311月快的强势收购占据网约车市场份额第三的大黄蜂打车,收购后的快的牢牢把持住了上海广州80%的打车软件市场。月底,快的打车与支付宝联合达成战略合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市内支持支付宝付车费的出租车超过2万辆;大有侵占滴滴核心市场北京的态势。同月阿里宣布再次将近亿美元资金注入快的,以帮助其业务发展。凭借这一重拳快的实现反超,以超过50%的微弱优领先。

  

快的收购大黄蜂

  阿里集团注资快的近亿

  不甘示弱的滴滴在141月完成C1亿美元融资,其中来自有中信产业基金6000的万,腾讯的3000万,和其他1000万。同时,滴滴与微信达成战略合作,开启微信支付打车费“补贴”营销活动涌入的资金只是给补贴政策注入了血液。

  但当人们出行下意识的拿出手机叫车,而不是站在大街上漫无目的的等待出租车的同时,巨大的隐患也渐渐暴露出来。战争演变成拉锯战。当烧钱成为常态,面对不断增长的用户和市场而企业竟然没有盈利反而亏损。引用一战时期一位士兵的话:如果继续打下去,那么当战争胜利时将没人感到高兴,因为大家都会死去……人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样的竞争的不可持续。

  烧钱也得有个限度,这么补贴下去是个无底洞。当双方都疲倦了,那么握手言和也不乏为可行之选。当阿里,腾讯都透露出合并意向后,双方进行谈判。滴滴邀请中国IT元老级人物:联想集团老总柳传志坐庄调停。2015214日上午,滴滴、快的两公司联合宣布将以100%换股的方式正式合并。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双方握手言和

滴滴快的合并后 双方都成为滴滴的股东

  纵观整场战役双方均使出洪荒之力,市场份额相互超越,烧钱速度也不断加快。

  阿里和腾讯这对老冤家作为双方的主要投资方,无疑都是看中了网约车这块大蛋糕。并试图将自己的产业布局到出行领域。而阿里旗下支付宝和腾讯旗下微信,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敲开人们荷包的最好入口。这一点从双方不断达成的战略合作上就能看出,用支付宝支付快的和微信支付滴滴打车均能获得极大优惠。联系大局来看,未来20年的中国是互联网的中国,而未来的互联网市场一定是移动互联网,是体现在以智能手机为主的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等大量领域在内的服务型产业。从这一点出发,也不难理解,两大巨头顶着这么大风险,烧了这么多钱去补贴网约车业务,无非是想争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接入点,谁能夺得,谁无疑就是未来的领跑者。滴滴与快的的战争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阿里和腾讯战争的延伸。

  

阿里与腾讯的支付端战争

  而有意思的是调停战争的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自己也是神州专车的主要投了执行董事。这样柳氏家族便拥有神州专车和滴滴打车两大打车软件,而神州专车致力于较高端服务,相对于滴滴的中低端为主的服务,两者细分市场不同,并不存在明显竞争关系。

改名后的滴滴

柳氏父女

早已取得合法地位的神州专车

  伟大的对手 史诗般的对决

  20146月优步进入中国香港,同年7月进入北京市场。带着西方强大的资本力量与技术力量支持,优步在经历了13年收购滴滴未果的挫败之后,也终于重整羽翼,再度杀回中国市场。经历过与国内竞争对手的拼杀之后,场中外之战终究可避免。

  

伟大的对手

  由于优步是以设立子公司(优步中国)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所有用户数据,信息皆储存在中国本土数据库中,中国信息安全政策方面并没有过多顾虑。除来来自母公司的资金技术支持,优步中国在中国的运营有很大独立性,这大大加快了它的本土化进程。

  

优步中国区负责人柳甄 也是柳家人

  加之公司在国内和国际(主要是位于美国的母公司)高达20亿美元的大规模融资计划,优步在中国的市场曾出现快速增长,并一度达到近三分之一的份额。优步并未过多公布其在中国的投资者信息,不过从目前消息来看海航集团,百度、中国太平,中信证券、中国人寿等都是其资金主要来源。百度与优步的合作,更是令叱咤中国的互联网三大巨头,BAT悉数凑齐。由此也可见网约车市场在中国的火热。

  

BAT三巨头又聚首

  在这场中外之战中,战争规模呈现出相较之前的成倍数扩大,双方每年补贴规模也均超过10亿。其背后资本涉及者之多,几乎可以说涵盖国内众多行业和门类。面对优步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对手,双方进行着史诗般的对决。

  

滴滴与优步数十亿美金的角力

  然而时隔一年,中国市场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滴滴早已不是那个发展初期,正与快的竞争得你死我活的滴滴了。而优步也终将为当年的傲慢付出代价。虽曾一度占据近三分之一份额,但是始终无法直逼对手要害,无法对滴滴造成真正的威胁。

  经过两年的贴身肉搏,优步中国终没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

  

柳氏姐妹网约车市场的竞争

  后补贴时代

  胜利后的滴滴在国内市场份额将超90%,已经成了没有任何人能撼动的行业龙头。用大量资金对夯的激烈竞也会告一段落。又或者,在中国这样的时代将一去不反。

  而就在今年727日官方又公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将在11月实施,宣布网约车合法化。

  现在的滴滴可谓是踏着敌人尸体般高歌猛进,仿佛前方的荆棘都成为坦途

  补贴的结束,已经合法地位的确立既成,滴滴所面临的问题也由外部转向内部。作为一家庞大的公司,盈利始终是第一。滴滴始终向其下注册司机每单收取27%左右的提成,这是滴滴的主要盈利手段。虽说现在补贴还没有完全停止,但是根据了解,司机的补贴早已大不如前。高峰时段10%20%的补贴显然少于其所提取的数量。单从这点,滴滴每单有7%17%左右为它的收益,且非高峰时段多数没有补贴。以前每天一位全职的滴滴司机早上7点出车,晚上78点收车。在合理利用补贴政策的情况下月收入上万大多不成问题。而现在要维持收入收车基本要晚上11点多。工作压力加大,很多司机选择转行。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又要求了车辆强制报废和乘客保险,这样的成本提高,无疑会加在司机和乘客身上。

  

真的像广告中所说的吗?

  价格上升,乘客放弃滴滴出行。被补贴掩藏的真实市场需求的力量在自动纠正网约车的火热现象。

  但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滴滴担心。滴滴的大数据分析对补贴下降后司机和乘客的流失量也一定做了详尽计算。

  飞鸟尽,良弓藏。补贴这把双刃剑作为主要武器在网约车的战场上的大规模应用结束了。但是作为经济调节的手段,小规模使用还是能起到调节供需的作用,今后这种调控性质的补贴,也许将是我们经常看见的。

  至于面对未来滴滴会不会形成垄断从而加价的质疑,我想不会。任何一家垄断企业,其第一考虑一定是提高行业门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保证垄断地位,一旦大幅加价,很容易使用户流出到还在使用补贴政策的其他软件上,从这一点考虑,滴滴因为垄断加价的可能不大。

  总结

  回顾滴滴的成长,从用一个漏洞百出的软件处处碰壁,逐渐融资和快速发展,到与快的等竞争国内网约车第一软件的地位,再到中外网约车之战。滴滴在竞争中发展和成长。这是程维等创始人和滴滴员工的努力,也是更大的全国乃至全球资本层面的资本力量博弈。从中我们能看出未来经济的趋势,就是由全面参与的,宽领域的,多广度的,移动互联网经济。这个经济模式,中国走在世界前头。

  历练中成长壮大的滴滴如今正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未来何去何从,全在自己。也许正如那句话所说: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淘宝改变了我们的购物习惯,微信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滴滴改变了我们的出行习惯,一代代的企业家打破着常规,一个个伟大的企业或成长或倒下。我们不禁要问:下一个改变我们的将是谁?

  作者:刘振兴

  微信公众号《壹号扒车》原创文章转载时注明来源和作者

auto.sohu.com true 壹号扒车 http://auto.sohu.com/20170207/n480132503.shtml report 13888 2012年的6月6日或许是个应该被世人记住的日子。小桔科技的公司在中关村成立,创始人程维,李响等。2012年的网上打车市场刚刚起步,这期间正是鱼龙混杂,豺狼虎豹
车图社

车图社

汽车最新实拍图片、官方图片。

娱车有关

娱车有关

与车有关?娱车有关!从汽车科技聊到文化。

汽车咖啡馆

汽车咖啡馆

汽车产业深度报道,权威信息解读。

凹凸榜

凹凸榜

用数据告诉你传播、品牌背后的真相,提供独立、专业的价值标准。

中国交通频道

中国交通频道

广泛的综合性交通多媒体发布平台。

极车制造

极车制造

解读前沿汽车科技,剖析精密造车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