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搜狐汽车 > 用车

昙花一现的汽车革新脑洞盘点

车情六处 阅读(0) 评论()

  汽车行业向来就是创新性脑洞的温床:大厂们从不停下研发新的技术的脚步,为的就是修得那个超越竞争对手的一技之长。现在为我们习以为常的加热座椅、电动车窗和效果惊人的音响系统,就是创新的福祉。但是现实中,有一些所谓“创新”还是令人尴尬的。以下这几个昙花一现的脑洞,不仅在现在的车上看不到,在未来的车上更不会实现。

  布里克林——SV1

  第一个脑洞是布里克林SV1。这个来自马尔科姆·布里克林(斯巴鲁美国分部的创立者)的脑洞在1974~1976年间甚至得到过投产。全车除了配满很多当时闻所未闻的科技之外,SV1还意在为跑车设立新的安全性标杆。在现在看来SV1在很多方面的确是成功的。她采用了“抗凹坑的车体、全套防滚架和一对鸥翼式车门。值得一提的是,这对鸥翼式车门得益于安装位置的巧妙,在SV1侧面碰撞时能提供比传统车门更好的保护。万幸之中不幸的是,SV1没有逃出“飞机稿”的宿命,在其极具创新性的同时却有致命性的缺点。

  出于安全考量的所有装置都让SV1增肥不少,导致一辆跑车与良好的动态表现无缘,也没有行车经济性。就算SV1还拥有及其低效的冷却系统和笨重的车体结构,这些错误在那对失误重大的鸥翼车门面前相形见绌。出于安全考量这对鸥翼用钢结构加强钢性,——结果当然是重达50公斤......一扇。这样的重量不得不配备一整套的动力系统去开合。工程师们就抱着按一下按钮,一对车门就会自动展翅的美好幻想,忽略了一旦断电车门车窗就完全动弹不得。困在车里的你运气好的情况下会得到旁观者的帮助,和一阵大笑;运气不好的话,就是被困在SV1里,在偏远乡村曝尸了。

  两栖——车

  顾名思义,“两栖-车”身为一辆车的同时……也是一条船。古人有言,“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完美地预测了两栖-车的命运:做车难,做船更难。“两栖-车”的宣传标语是:“当地上跑得最快的船,当水里游的最快的车”。

  要是按照“两栖-车”的脑洞发展下去,它能让车主在遭遇交通堵塞时,从水中捷径优雅地避开车流。但这要求车主紧跟厂家的保养步伐:一旦下水,“两栖-车”全车有13处零部件需要立即更换,不然下次下水时就会发生漏水。

  此外虽然它在后保险杠下面装有双螺旋桨使得水上的转向不依赖于专用的方向舵,但是悬浮的前轮让整条船的操控,委婉地说,近乎为零。整个60年代中“两栖-车”迎来了近4000名买家,更难以置信的是至今仍受人簇拥。我们猜测原因只能是一个,对没钱买游艇的人来说,花时间去保养“两栖-车”可能还算低成本吧。

  Rinspeed——X之梦

  历史上脑洞最大的汽车厂家非Rinspeed莫属。1979年弗兰克·林德克内希特(Frank M. Rinderknecht)创立了该公司,主营为保时捷斯巴鲁的改装服务,以及开完全无法投产的脑洞。虽然Rinspeed老开脑洞,但本段主角“X之梦”(X-Dream)的脑洞只能用黑洞般来形容了。

  “X之梦”似乎是瞄准了“懒人气垫船爱好者”的奇怪细分市场。

  “X之梦”由一辆开篷皮卡和皮卡货仓所载的一坨气垫船组成。到了海边,车主所需做的仅仅是用车身自带的吊车结构把气垫船吊起来放到海里。听上去确比用房车拖着气垫船更年轻时尚的选择——只要你能忍受“X之梦”的臃肿的黄色外形。

  富勒——戴梅森

  戴梅森原型车(Fuller Dymaxion)实际上是作为巴克敏斯特·富勒设计理念的实验作品,其至始至终没能离开过图纸。戴梅森在30年代初期的芝加哥世界会展上发布。

  巴克明斯特·富勒认为他所设计的西瓜车是未来可能性的蓝图,并不意在量产。

  而戴梅森却和大多数轻量级飞行器一样采取经典的三轮结构:两个并列在前方的轮子用作驱动,尾部单独的轮子用作转向。这样注重合理性的结构,却为它的操作营造了诡异的氛围。 也许就和像“两栖-车”一样,Dymaxion旨上天入地,但不可避免地使无法兼顾两项。作为汽车,戴梅森异常棘手;而作为飞机,戴梅森非常致命。

  AVE——蜜枣

  不像前面所提的,本段主角蜜枣(Mizar:北斗六)真正是为了征服蓝天所设计。不过蜜枣的设计者并非从零开始进行造物,而是走了捷径:直接把一辆福特Pinto(Ford Pinto)和赛斯纳飞机公司的337式飞机(Cessna Skymaster)焊成一块。不幸的是,50年后的现在蜜枣没能成为流行的交通工具,它只是永远地停留在了空难调查报告中。

  那时设计师的构想简洁到难以置信:把一辆Pinto开到机场,插上螺旋桨,起飞。归功于汽车原本的引擎和螺旋桨的双重推进,蜜枣的起落距离极短。但不幸的是,插上的螺旋桨的焊接,没有能固定牢不算重的Pinto。此外加上燃油和驾驶员的体重,一场灾难在所难免——据国际交通安全局的报告,蜜枣的坠毁出于驾驶员经验不足和焊接不牢,并带走了研发项目和它的设计师。

  福特——裂核

  普通的车祸就算再严重,也不足以让一台内燃机车产生媲美核能的爆炸。但当一台车是由核反应堆驱动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该庆幸由福特设计的概念车“裂核”(Nucleon)没有投产。“裂核”的设计初衷极启理想:要是车辆由一台小型核反应堆驱动,那一次“加油”不就能跑5000公里了?

  因此在50年代概念车发布时,美国设计师的脑洞将原本“弱小”的动力升级为了正式的核能。放到今天,这可能是我们在节能减排的道路上做过最激进的尝试。

auto.sohu.com true 魔都老湿机 http://auto.sohu.com/20170220/n481165605.shtml report 6110 汽车行业向来就是创新性脑洞的温床:大厂们从不停下研发新的技术的脚步,为的就是修得那个超越竞争对手的一技之长。现在为我们习以为常的加热座椅、电动车窗和效果惊人的音
车图社

车图社

汽车最新实拍图片、官方图片。

娱车有关

娱车有关

与车有关?娱车有关!从汽车科技聊到文化。

汽车咖啡馆

汽车咖啡馆

汽车产业深度报道,权威信息解读。

凹凸榜

凹凸榜

用数据告诉你传播、品牌背后的真相,提供独立、专业的价值标准。

中国交通频道

中国交通频道

广泛的综合性交通多媒体发布平台。

极车制造

极车制造

解读前沿汽车科技,剖析精密造车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