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搜狐汽车 > 综合

共享单车太多,城市都不够用了

autocarweekly 阅读(0) 评论()

  我朝互联网板块的创业战争,基本上都是这么个套路:认干爹、垒钱、烧市场。

  去年,我们迎来了滴滴大战Uber的结局;而近半年最红火的共享单车,如今也进行到了第三步。从二月底开始,这个领域内份额最重、声势最大、干爹最硬的两家——摩拜和ofo,开始了“补贴”之战。

  原本单价才1元的共享单车,还如何补贴?

  ——免费呗。

  二月底至今不过短短20天,两家已经从牛刀小试的3天免费,到蹭红色热点的两会期间免费一周,再到上周末祭出一种“我就是不要钱”的雷锋卖相。

  讽刺的是,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董事长傅军,同时也是ofo的投资人,才刚刚说完,免费是不合商业逻辑的,恶性竞争应当尽快停止——然并卵。

  反正资金到位了。

  2月20日,摩拜宣布获得D轮2.15亿美元后的新融资,新引入了淡马锡,高领资本也进行了第三次追投。这一圈的具体数额尚不明了,“IT桔子”朦胧地称此E轮金额在亿元及以上;有消息称这一圈还没结束,新的干爹在跃跃欲试。

  3月1日,ofo宣布完成4.5亿美元的D轮融资(消息虽然滞后,但是据说钱是老早敲定了的),由DST领投,滴滴、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新华联集团等等多家跟投,后续融资也正在酝酿。

  除了免费,还有充值返现等“合理的竞争手段”,尽管做法雷同,画风却差了不止十个郭敬明。

  譬如在“你最关心的才是今日头条”上,ofo是这么说的:

  而摩拜则是这么说的:

  如果把两家公司人格化,这看似是又一场二逼青年VS文艺青年的战争:一个死乞白咧地跟你谈钱,一个小心翼翼地和你扯白钱以外的其他事情,单车的情怀、社会公益的情怀、生活方式的情怀……

  于是上周六,摩拜创始人胡玮炜上了《朗读者》,在董卿婆娑的凝眸中,用极其不标准的南方口音朗诵苏童的《自行车之歌》——嗯,这一点也不让人惊讶,这是摩拜会干的事。

  在一篇名为《为什么ofo投广告,而摩拜却做公关?》的文章中,分析了两者在营销手法上的区别。

  一方面是基于可塑性,相比熟络媒体公关的胡玮炜,ofo的创始人戴威,显然是达不到讲故事的煽动性的。“在公司创办初期,扩张要比防御重要的多。越快地使用资金就会越有效,募集到的资金越多,就会变得越强大。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市场。”诸如此类的快打理论,还是歇一歇吧。一个成功的创业门面,都得有点邪教/传销头子的魅力话术。

  另一方面基于产品,摩拜比较贵、比较难骑,其主要宣传点比如新科技或情怀,三言两语难以言明;加之GPS、自发电等等特点,尽管对提升用户体验没有直接帮助,本身却很有说头,因此用公关路子兜故事圈粉比较好;相比之下,ofo技术门槛较低,无甚可言,但胜在便宜、好用,换句话说——亲民,所以low一些谈实惠更有效果。

  这样的对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UberVS滴滴。

  摩拜的CEO王晓峰,原来就是Uber的上海区总经理。他在Uber如日中天、和滴滴均分天下的时候,跳槽到摩拜,如法炮制了Uber最初落地上海的经验,从精英入手自上而下,导演了一场“粉丝经济”。所以摩拜的文艺腔才从一开始就透露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然而,将这个验证“失败”的思路置诸单车,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至少在现阶段而言,对于用户粘性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除了预约用户,不少是在中转地,比如地铁站、公交站、公司门口等地,顺手“邂逅”一辆共享单车的人群。有多少人会为了逼格放弃停在眼前的单车,特意绕远去追寻摩拜?真这么干的,反而不属于它的目标客户。

  《朗读者》中,董卿问胡玮炜,能不能用一句话定义摩拜单车?胡玮炜说,它是解决0-5公里最后出行的新物种。

  说到底,目标用户的差别没有那么大。即使是预约用户,很多也都是几个app同时下载,看看哪个有车就用哪个。排除掉一部分特别轴的用户,摩拜和ofo,都是在争抢同一拨有痛点、图方便的用户。而“文艺”“环保”“公益”等标签,甚至“新物种”的定义,只是塑造用户心理的春药。这就是改良版的自行车租赁而已。

  如果你仔细品味其中的奥义,是会略感蹊跷的。比如,朗读者上,胡玮炜朗读了《自行车之歌》节选:“一条宽阔的缺乏风景的街道,除了偶尔经过的公共汽车、东风牌或解放牌卡车,小汽车非常罕见,繁忙的交通主要体现在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上。这是一部西方电影队七十年代背景的描述——所有人都知道,看到自行车的海洋就看到了中国。”

  这是60年代生人的作者苏童,对小时候的一种怀旧;此时被引用为“回归骑行”的情怀,却有种膈应。那个中国,选择自行车作为“国民车”,是因为别无选择;我们花了30年时间,历经痛苦的逆向工程和正向研发造自主,为的就是颠覆自行车王国的落后宿命。

  当然——认真你就输了。

  春药的作用,就是High一下得了,刚需来的时候,用户的节操是易碎的。如果说Uber的前车之鉴有任何意义,恐怕正在于此。

  同样地,烧钱免费骑行也换不来想要的壁垒。共享单车单价过小,5毛1块的,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并不高。这和网约车市场不同。也因此,滴滴的逻辑并不完全适用。

  解决最后出行,能“被看到”,才是硬道理,便捷性越高被选择的概率才会越大。对于摩拜与ofo而言,现阶段恐怕没有比增加投放量,更加实际的“培养用户习惯”的做法。

  事实上,两家也正在用力实施——

  根据去年底的报告,比如ofo投放量80万台,进驻全国33城;摩拜投放50万台,进驻10城。从市占率而言,ofo占到51.2%,摩拜师40.1%,但是从重点城市的密度而言,摩拜的影响力是压倒性的。

  截止3月,摩拜已经有5座城市,投放量达到10万辆级,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以及成都

  这个繁殖速度,说明中国也许是最适合共享单车栖居的地方。世界上大部分的自行车都是中国生产的,直接从厂房出库上路,这是发展优势;同时,这个优势也可能正在/将要造成城市的困扰。

  比如,数量虽多,但是无法应对城市出行的潮汐现象,上班时间,车可能都涌向地铁站;下班时间,在地铁站又很难找到车。其实,共享单车公司会根据城市用车热度对这些单车进行分配,隔一段时间会进行人工的统一调度,而等待调度的时间,空置车辆和用车需求出现得不匹配,反而造成资源浪费。

  而从运营方来说,这个关乎用户体验的问题,解决起来着实麻烦,调度的人工成本并不低。以摩拜上海为例,去年底才10万辆投放,现在已经有15万辆的投放,然而日常负责车辆管理的人员还是只有500人,完全不够用。

  又比如,老生常谈的用户素质低问题,最常见的是乱停乱放。于是才有了日前上海黄浦区扣车5000的霸道又无奈之举。更不用提无良变态扔车、拆卸等行为。目前没有正式的规范,只能靠着志愿者手动挪车,而像摩拜也有管理团队,会回收毁损的车辆,然而介于人力成本,仍旧是不够用。

  再比如,尽管份额只有10%都不到,但新玩家仍在不断入局。

  2016年初被ofo和摩拜的迅速猛增刺激到了的创业大军顺势崛起,大概一枪头出现了近30家,其中有5家也是拿到了像样的融资。而越多的玩家,就带来颜色迥异的更多的单车,单车数量激增还不算什么,毕竟我朝在顶峰时期曾经容纳了6亿7000万台的自行车,只是更多的企业参战更难以保障秩序。

  这些问题,有一部分会随着两个巨头合并而解决。

  比如那些一哄而上的创业小角色,根据中国式互联网斗殴的历史经验,它们是很有可能在两家拼出结果前,被吞并,或者被炮灰的。因为共享单车这件事本身的盈利能力,太可疑了。那句著名的“赚不了钱就当做公益”,并不只是纯潇洒,侧面反映出资金链一断就活不下去的生存状态,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一直就是个谜。

  尽管ofo说“单城最高利润率已经达到了40%,很多城市也达到了20%的利润率,今年有很大可能会实现盈利”……之类的。然而它的造车成本正在升高,免费战刚刚开始,单靠5毛钱单价能骑出什么样的利,账面乓不拢。

  至于摩拜,单车造价就已经有3000元成本(已经从元本的6000元降低一半),算上提人工以及研发成本,回血一部时长良久。

  或者,就是O2O的老路子,作为流量入口,很多投资人也许就是看见单车平台聚集了一帮子爱活动的热血青年,或许能有什么机会。但是除非这些app先做强社交功能,否则只以出行找车为目的打开的app,所能带来的入口效应令人堪忧。

  还有一种是出行大数据,结局一般就是被BAT收购。这对于装备了GPS的摩拜,似乎更有利。

  孱弱的自身造血能力,是我认为两家一定会合并的原因。而以滴滴为鉴,即使赢得独大,后面的事儿还没完。

  垄断者不好当,共享单车的问题,比如国民素质低,不会随着合并而瓦解,然而共同承担责任者却少了。届时的局面是,政府规范,企业落实,用户还是道德自律——整桩事体的正常运转,竟然还是落到企业头上,挺忧桑的。

  另一方面,大家都在等,第一轮战完了,烧出了用户习惯,烧死了杂草竞品,有新金主撑腰的新来者,就好大摇大摆来开局2.0了。你猜美团又准备好了没?

  至于两家,谁更可能吞谁,很难说。在竞争意识方面,ofo是很有准备的。从金主到创始人一直在有节奏地强调终极决战的时间,先是说今年三月,现在说是今年七月,每次都很正经。

  假如ofo吞了摩拜,第一件事就是喷漆,把小橘车都喷成小黄车,瞬间增加投放量50万辆;

  而假如摩拜吞了ofo,这么一家对车型有强迫症的企业,拿满地的杂牌自行车怎么整?

  也许到最后,谁并谁的决策,是出于投资人想要提拉油漆产业还是废铁回收业。只是,越是等着晚,现在竞争的成本就越大,收场的成本也越大。

  与其等到七月大战,双方囤积了更多的冗余产品待处理,市面上攒了更多更大的小企业要收官,不如直接剪刀石头布决出胜负来得痛快。

  ——作为普通青年,我们才无所谓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到底谁会赢呢,哼。

auto.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auto.sohu.com/20170313/n483135329.shtml report 7870 我朝互联网板块的创业战争,基本上都是这么个套路:认干爹、垒钱、烧市场。去年,我们迎来了滴滴大战Uber的结局;而近半年最红火的共享单车,如今也进行到了第三步。从
车图社

车图社

汽车最新实拍图片、官方图片。

娱车有关

娱车有关

与车有关?娱车有关!从汽车科技聊到文化。

汽车咖啡馆

汽车咖啡馆

汽车产业深度报道,权威信息解读。

凹凸榜

凹凸榜

用数据告诉你传播、品牌背后的真相,提供独立、专业的价值标准。

中国交通频道

中国交通频道

广泛的综合性交通多媒体发布平台。

极车制造

极车制造

解读前沿汽车科技,剖析精密造车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