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DRP(dircet repairprogram)汽修厂直修方案近期在国内吆喝得挺火热,前有北美51%DRP市场占有率的大旗,后有中国一团乱麻般的汽车后市场,中间是急于寻找降赔突破口的保险公司。
互联网下,信息不对称都将随之减少,必将引发效率革命,释放出巨大红利,对的,方向没错,大家勇往直前,小编在队伍中。而驻足思考,北美成功案例,是否就是能在中国药到病除?好像当年共产国际希望将苏联成功的案例全盘复制到中国一样,DRP来到中国,同样会面临水土不服。也许,DRP只是一副药引,主药还要自己去寻。
DRP本质是保险公司与维修厂的一纸契约,契约之下,保险公司授予修理厂定损权限,修理厂不再非分之想。但履行契约的前提是保持利润,体现在维修量和合理利润率。
小编说DRP是“药引”,说明“药效”是有的,但在中国的本土环境下,需要搭配其他“配方”才会发挥更大作用。
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在中国,DRP的“药效”会被削弱
(1)销售与售后捆绑的4S店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变种后代“送修换保费”,寄生于保险体内,吸走了部分送修流量,通常老三家公司送修率达到50%以上,中小保险公司略低。
(2)北美汽车机修店与事故车维修店界限分明,事故车维修店基本就只靠保险公司吃饭,听话是前提,当个小弟也认了;而中国的修理厂,机修、保养、二手车啥都干,加上保险公司选择修理厂合作伙伴往往有排他性,导致修理厂与单独一家保险公司的合作送修量只是锦上添花,达不到依赖的程度。
小编走访过几家与某老三家保险公司深度合作的维修厂,其保险引流数量占比据说不超过10%。而保险公司又要求颇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又造成保险公司对修理厂影响力削弱。
二、维修厂的命门有点偏,利润空间大部分并不在人工,而通过配件获取的差价才是根本(粗略估计,可占八成之多)
这里包括见得光的,比如保险公司给予的配件管理费一般15%左右,远不能满足修理厂35%毛利润的胃口,其余就是见不得光的灰色地带了,主要是在配件上玩猫腻赚差价,因此仅通过DRP去约束,不去约束配件供应链,就可能会把问题挤压到配件端,所以实际效果不理想。
这里提到另一个名称,保险配件直供,就是直接由保险公司购买配件,修理厂负责安装维修并通过配件管理费弥补利益损失,小编斗胆起个英文名DPP(Direct Purchase Parts)。DPP挤压了配件利润,但因为不是合作关系,无法给予修理厂更多的送修,所以修理厂接受度相对较低。DRP正好解决这个问题,为DPP提供了基础。其实美国一些DRP模式的保险公司,也是限制合作维修厂的配件采购渠道。
三、“药铺”太乱,汽配城是美国大叔始终难以理解的事物
配件市场真伪难辨,劣质配件横行,想花实在价钱买好药,是有难度的。另外,就是在规范性上,连药品种类都分不清,吃药的人啥心情?
车型数据库、配件数据库是零配件市场长期存在的壁垒,也是制约保险公司、修理厂和配件商各方互联互通的主要障碍,基础数据问题无法解决,其余问题就成了纸上谈兵。
小结
综上,小编觉得, DRP是副“好药”,但在中国的“药效”受限,需要前有送修流量,后有配件供应链,底层有数据。
前面集中多家保险公司流量,提高药效,虽然有难度,但方式没错;配件供应链可借助配件电商平台,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有规模、有规范的配件电商平台;底层数据市场上已有多家较为成熟的供应方。
如此,通过一套系统,将保险公司理赔系统、修理厂ERP系统、配件电商链接起来,形成DRP+DPP组合用药,相信有足够的疗效。
如此看来,小编正在关注的行业多家保险公司联合推动的“透明修车”项目,应该是目前走得最快,也最符合中国特色的DRP+DPP模式。
“透明修车”平台使用精友数据库,一方面集中多家保险公司送修资源为合作修理厂引流,另一方面,与多家配件电商对接形成配件供应链条。参与这个项目的保险公司已达到八家,并由专业的第三方公司负责日常运营,经过一年的摸索,“透明修车”已形成2.0版本,并将于8月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点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