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搜狐汽车 > 买车 > 车展

一切似乎仍没有改变,一些暗流却早已在涌动 | 北京车展

  又是一届北京车展,也就是说我们又不知不觉地走过了两个春秋。

  

  1990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除了第一届北京车展的举办以外,还有另一件事,就是我出生了。

  

  虽然那个年代,汽车似乎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里,松花江面的成都小客车,在边陲小镇长大的我,偶尔也能见识到几辆小拉达,也曾羡慕过和苏联人倒卖家居小百货发家致富的邻居家大哥,开着不知道是哈尔滨还是更远的大城市里淘来的二手第七代尼桑公爵王招摇过市。

  

  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到处充满了机会,希望,就和街面上飞驰而过的万国车型一样,虽然不成体系,但也算是一派蓬勃。

  

  那个年代里,诞生了许多混乱的产物。我们也许还认识昌河面的,但却不会有几个人能掰扯清楚它的原型车铃木Carry;我们都记得天津大发以及那句耳熟能详的“要发家,买大发”,以至于认为大发就是发家致富,却并不了解大发其实是一家日本车企。

  甚至还记得曾经放学接我去父亲单位的司机王大大,能跟我聊一路他是多么熟悉他正在开的那台奥迪100,光听发动机的声音,就能知道哪儿有了毛病,生怕万一领导用车半路掉链子没了工作,却不知道这台奥迪100早在1991年就已经被德国奥迪停产了。

  

  所以,在那个年代里,我们迫切地需要关于汽车的一场盛会,去填饱这个饥饿的巨大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市场,而作为非消费者的我们,也急需这样的一次展会,哪怕仅仅扮演一个吃瓜群众的角色去了解汽车相关的基础知识,虽然并不一定能直接促进购买,但现在想来,我们对于汽车文化的需要和渴求,也许是那些年北京车展举办的最大理由。

  

  就像一种文化的萌发,必定是伴着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才能生根发芽的。最近刷屏的嘻哈和街舞,也许就像Eminem的电影《8 miles》里一样,在底特律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汽车城里的地下黑人社区,茁壮成长着。他们需要一个像shelter一样的battle groud去发展他们的说唱,我们也同样需要车展来刺激我们的汽车工业。

  

  有一个很烂俗的比喻叫“时间就像飞驰的车轮一样,一不小心就开上了歧途”。当然,后半句是我擅自补全的。

  从一个汽车文化的爱好者,受着来自车展、来自汽车杂志的影响,甚至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也曾被汽车TVC里的concept所感染,有一天,我成为了车主。

  

  从抬头仰望,变成了所有者,也许是角色转换得猝不及防,说实话,确实有点飘。我想你们肯定也曾有过前几天还在电脑上操练着NFS里的赛车赢钱去买一台更快的车,后几天你就真的去4S店提了一台属于你自己的车,这样的心潮澎湃过。

  所以,那时的汽车就成了我在学校里继英姿飒爽的球技之外的另一个泡妞利器。食堂门口飘过移(现在想想是推头),载过妹子看过海,探头下面白过眼,当然,上街沿上也不知蹭过多少轮毂。

  那时的车展,我变成了一个持币待购的观众。真真切切地抱着一堆型录,用圆珠笔记下比上课笔记还多的车展折扣价,回家埋头算着预算和理想之间,究竟隔着几摞人民币。

  

  要说,“命运”这玩意儿在字典里的解释,总有一天会变成“玩笑”。我竟然有朝一日成为了一个编辑,作为一个参与者,凭着脖间一张证儿,堂而皇之地在媒体日走进了国展中心。

  

  一个媒体界的小后生,面对身边一群行色匆匆、大包小包、肩扛手拿各色设备和礼品的老湿们,不禁露了怯。一台台崭新锃亮的新车,一排排油光水滑的车模以及一坨坨呼之欲出的胸脯,还有一群群西装笔挺、头上闪着高光的高管们,共同演绎出了一届届热闹非凡的车展。

  

  后来想想,我可能见证到的,是这个产业的辉煌。因为兽兽后来就再也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最近这几年,随着肚子上的游泳圈越发膨胀,发际线变成了恨天高,逐渐地对车展也有了不同的认识。

  从文化的输入,到消费的促进,从大开眼界,到我也不知道最近几年的车展究竟是在干嘛。总而言之,不是我们变了,就是车展变了。

  新车每天都在诞生,技术时刻都在进步,也许车展对于信息爆炸这四个字的认识,还停留在“只要请到大明星这次的现场一定炸”的阶段。如果把距上届北京车展到两年后这届北京车展之间推出的新车做一个统计,也许两年一届会变成半年一届,甚至两个月一届,才能赶上这个时代汽车工业发展的速度。

  

  于是,我迷茫了。坐在天竺新国展门口,看着辛苦两三天的搭建工人面无血色地抽着续命烟,想想他们这几天下来好歹把一堆木架PVC拼成了一个个展台,而我满头是汗,憋了一天不敢踏入北京车展特色臭厕所,动辄两三万步的傲人成绩,却回想不起今天究竟看到了哪些感兴趣的新车;步行半小时坐上堪比春运的大巴车,堵在机场高速上一小时才到东北三环的酒店里,面对微信上半分钟一次的催稿,我却不知应该打下什么字。

  内心深处传来一个灵魂拷问:究竟,车展到底是为了什么?

  

  今年果不其然地,北京又是个摄氏25度的天儿。满头是汗地我又一次奔走在W1到E4馆之间。

  但,今年的北京车展,我却觉得有些陌生。

  以往我们会在无数新车之中,发现一台两台概念车而感到新奇。但今年对于我来说,似乎这些概念反而成为了本届车展的主角。

  

  我看到了拜腾的童颜巨屏,坐了坐只要9万9的威马,还有那个品牌名是在跟我开玩笑的小鹏同学,头顶上还顶了个包来到了展馆。

  

  这些新兴的造车品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小学语文老师形容我们上课废话多时的那句“雨后的春笋“这个比喻,原来如此形象生动。这些曾经在我看来都是和贾跃亭一样的资本玩家,一个个都拿出了各自具有颠覆性的产品,一时间,我英俊的帅脸火辣辣地疼。

  

  你们叫它们新造车,而我更愿意叫它们颠覆者。

  他们颠覆了我对于未来汽车的预设,也颠覆了我对于车展的认知。这些新面孔扎堆儿地出现,原来这届车展是为他们举办的,它们,在绽放。

  

  当你第一次见识到原来汽车中控屏幕可以贯穿中控台那么长,当你第一次坐进一台原来后视镜可以不需要的车里,当你仔细数数原来电动车的数量已经一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的时候,至少我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时代进步的步伐原来这么悄无声息。

  此刻反观那些改款的、加长的、增配的、减价的传统车们,他们和我的发际线一样,就快要退出舞台了吧。只不过发际线越高,额头越亮;传统车展台的灯越亮,在这些颠覆者面前,他们就越显得可笑。

  

  其实,时代进步的步伐我们无时不刻不在经历着。这是一个变化迅猛、但接受却不一定那么快的过程。

  就好像前几年,人们还在争论着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究竟能不能被小排量涡轮发动机取代,至今仍有大部分人还在唏嘘着曾经的V6、V8、V12是多么辉煌,而这届车展上的人流和聚光灯,早已不在他们身上。

  

  虽然,我依旧对燃油车充满无限的热爱,但现实似乎已经在暗示着我们,再不跟上脚步,你也会被淘汰一样。虽然事实上,年迈三十的高发际线,早就退出舞台了,只是我们还不自知罢了。

  

  又一次,坐在国展外看着抽着续命烟的搭建工人,依旧面无血色地回着命,依旧是春运般地挤上回酒店的大巴,机场高速依旧从望京开始就成了停车场,一切似乎都没有变,但有一些暗流却早已开始涌动了。

auto.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auto.sohu.com/20180425/n535787111.shtml report 5929 又是一届北京车展,也就是说我们又不知不觉地走过了两个春秋。1990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除了第一届北京车展的举办以外,还有另一件事,就是我出生了。虽然那个年代,汽
车图社

车图社

汽车最新实拍图片、官方图片。

娱车有关

娱车有关

与车有关?娱车有关!从汽车科技聊到文化。

汽车咖啡馆

汽车咖啡馆

汽车产业深度报道,权威信息解读。

凹凸榜

凹凸榜

用数据告诉你传播、品牌背后的真相,提供独立、专业的价值标准。

中国交通频道

中国交通频道

广泛的综合性交通多媒体发布平台。

极车制造

极车制造

解读前沿汽车科技,剖析精密造车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