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我们将从今天开始,连载陈光祖先生的长篇回忆录“中国汽车工业的泰斗:饶斌”,敬请关注。
作者的话:在中国汽车工业创业50周年到来时刻,回忆当年汽车工业开创的情景,感慨良多。我虽算是一汽的第一代工作者,而且在汽车行业工作和服务快50年了。但冷静一想,我在一汽工作时,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普通技术干部,对当时工厂的情况了解很片段,能不能写好呢?只能试试。
现仅以当年为推进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性重要人物为背景,描述老一辈汽车工业创业者,毕生奋斗的动人情景。我们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今天汽车工业的新一代,已经把中国汽车工业推向更加光明,伟大道路上。
1964年到1978年,饶斌为建设第二汽车(东风)整整奋斗了14年头,而且是在大动乱的“文革”年月,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整个建设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干扰,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岁月。
在1964年,中央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根据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决定在南方再建一个汽车厂。毛主席决断地说:建设第二汽车厂是时候了。中央经过酝酿,决定由饶斌负责筹建。他日月下旬到北京报到,就立即全力投入筹办工作之中。
起初筹办工作只有他一人。他夹着在哈尔滨当市长时用的皮包,东奔西跑,人们称他是“皮包公司”。1965年初,一机部从江苏调来齐抗当他助手。人们戏称这是“二人转公司”。到了1965年12月,当地中汽公司决定正式成立,汽筹建组,由饶斌、齐抗、李子政、张庆梓、陈祖涛5人为领导小组,饶斌任组长,二汽的工厂建设和产品开发工作的筹建划算是真正开张了。
二汽筹建工作,首先是选厂址,在当时搞“三线”建设的思想指导下,筹建人员跑遍中国南方的湖南、四川、湖北、贵州等省空旷荒蛮的山野。经过反复争论对比后,确定厂址设在武当山北麓,湖北省郧县十堰镇一带。东起白浪,西至渚河,东西线距离18Km,南北10余公里的册坳沟岔之间,扩张约125平方公里范围内,要建设一个年产10万辆,远景20万辆的载重汽车制造厂。1967年初国家原则同意建厂方案,同年4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但受“文革”干扰,仅动工3个月就停止了,直到1968年11月经周恩来来亲自批示,指令复工,这样在1969年1恢复建设。
二汽筹办初,饶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实地调研后,形成一套适应二汽建厂实际需求的指导思想,即“二汽建厂14条纲领”。这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国情出发,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自力更生,立足国内,使二汽能达到现代化水平企业;二是产品要实行多品种、系列化;三是按专业化分工要求,替代综合性“大而全”建厂模式。在建厂策略上,采用“包建”和“聚宝”办法。“包建”即在汽车行业内较为优秀的主机或零部件企业中挑选,对二汽车新建工厂实行“四包”。即对口承包新建厂的工厂设计、生产准备、支援和培训人员,以及调试投产。“聚宝”即是要把国内的科研和新技术成果,以及国内可采用的新技术,经过试验后,移植到二汽。实践证明这些建厂指导思想和组织实施办法是正确的、可行的,充分体现出饶斌善于从实际出发,不墨守陈规,具有强烈的时代创新精神。但在“文革”年月,贯彻这些原则,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饶斌原是一汽厂长,因此,二汽建设大量工作要依靠一汽,这是饶斌一贯思想。早在1956年,一汽就成立支援二汽办公室,投入很大力量,帮助二汽建设,承包了大量骨干专业厂的包建工作,成为二汽建设的主力和支柱力量。同时上海、北京、南京、武汉等地汽车行业相关企业,也承担了二汽专业的承包工作。
按二汽工厂设计方案,共需2万多台设备,其中国内试制的新设备1568种4895台。全厂560条生产线,其中117条自动生产线都是由承包厂通过主动求助全国140多家科研院所帮助后完成的。另有660多家设备企业共同承担试制和制造工作。当时,尽管各承包厂自身都存在极大困难和不稳定性,但大家都全力以赴,尽到了包建的责任。
各包建厂还为二汽输送大批技术骨干、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到1970年止,一汽共支援4200多人,其中技术干部549名,其他各包建厂输送人员1万多人,培训技工2万多人,这支队伍构成二汽建设的基本力量。(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