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七日 上周,频繁见诸报端的汽车类新闻主要是两个数字。一是,今年国内将会有35款新车亮相;二是,中国汽车产量超过韩国而跃居世界第五位。 新车多、产量高自然都是好事情,其带给中国汽车业的喜悦就像中国足球刚刚冲进世界杯之时,至于能在世界杯上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况且,从积极的意义来看,就会发现新车的类型多样。轿车产品排量从0.8升到3.0升,一改前两年新车多为1.6升左右中低档轿车的局面;一直不温不火的SUV也热了起来,年内要问世的新型车不下十余款;就连我们极少问津的重卡市场也竞争得一塌糊涂,通用、现代、奔驰等都流露出要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消息。 不过,在为有如此多新车欣喜之余,心中总觉有些隐忧。这种隐忧不是来自新车的数量,而是新车型的生产形式。 目前,急于出炉的国产新车多为CKD、SKD方式生产,也就是说把国外新车的几大总成进口进来,在国内组装而成。这种方式对于国内、国外的汽车厂商来说,无疑是种最快、最方便的生产形式。因为,以零部件进口既可绕开高昂的整车关税,又能省去数以亿计的生产前期投入。 以这种方式生产新车的厂家多采用技术引进的合作形式,说白了就是买某一车型的生产许可证。这种合作少则三五年,多则六七年,等到这一车型没有竞争力之时,此合作也就自然结束。 由这种合作而带来的疑虑一是国产化率的问题,二是如何保证售后服务。因为只有立足长远的企业才会踏踏实实做好售后服务,否则就可能出现配件贵而少、维修水平低等问题。 至于国产化率,虽然在经济趋同的今天大谈此问题已显得有些狭隘和迂腐,况且其中还有合理利用非关税壁垒等因素,但若是处理不好这个问题,而盲目快速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 另外一个隐忧是关于产量和价格,由于新车型的产量普遍不高,因此厂家在价格的制定上也压力不大,特别是热销车型。一位汽车经销商私下透露,他们希望新车产量少点、价格高些,这样可以造成某款车的人为紧俏,经销商就可借机加价卖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