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裁定我国在汽车零部件争端案中败诉 来龙去脉 |
■《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惹是非
2005年4月1日,我国颁布该办法规定“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价格的60%及以上的”
构成整车特征,按整车税率(25%)征收进口关税,而不是按零部件税率(10%)征收进口关税……[详细] |
■2006年欧盟美国加拿大对中国提出诉讼:
欧盟、美国诉诸WTO,与中方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磋商,但未达共识。随后,加拿大
也加入这一行列。2006年10月26日, WTO成立专家组审理此案…[详细]
|
■2006年中国在贸易争端中让步 办法推迟两年实施:
在这期间,中国政府于2006年7月5日做出让步,将原定于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进口
汽车零部件关税征收新标准,推迟到2008年7月1日实施”…[详细] |
■2008年中国败诉三部曲:
3月20日WTO专家组发布最终裁定报告,报告维持了专家组在2月13日发布的中期报告,即认为中国做法违反相关贸易规则。专家组驳回了中国对其管理制度的辩护。该裁定报告于今年7月正式散发给所有WTO成员…[详细] |
| |
■"零部件办法"为遏制散件组装风潮
少数企业通过化整为零、分散进口等方式,以税率只有10%的零部件报关进口,在国内组装成整车出售,以逃避25%的整车关税。
■"零部件办法"动了跨国公司的奶酪
·在华的豪车利益:豪华车企业担心技术泄露及投资成本过大,并不热衷将零部件特别是核心零部件带到国内生产。结果是只能依靠进口零部件来组装车辆……[全文]
·抢了跨国公司本土工人饭碗:中国的关税政策鼓励欧美汽车公司将生产基地移至中国从而导致本土工作机会锐减……[全文] |
| |
|
■豪华车受益
由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标准无法达到豪华车型的要求,诸如奔驰、宝马等的国产化率很难达到40%,取消国产化率的门槛要求无疑是利好……[详细]
■跨国汽车品牌国产化进程放缓
在中国设有合资整车公司的跨国汽车将大举采购其本土惯用的汽车供应商产品,而大大冲击国内原有的供应商配套体系。国产化率的限制被打破,对于跨国汽车品牌来说是否加快国产化进程已不是关键问题……[详细] |
|
■中国零部件企业进入高端更困难:由于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并不拥有高端零部件的技术,争端不会冲击这类企业,但合资企业与其零部件供应商将更紧密,而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进入像发动机电喷系统、ESP、安全气囊这样的高端零部件领域将更难...[全文]
■国内整车企业受冲击
:国车企没有了国产化率这一束缚,更多与国际市场同步的新品将投放国内市场,竞争势必加剧,进而冲击国内整车生产企业...[全文]
|
|
|
|
■国产化的悖论:两个截然相反的趋势,一方面跨国公司不断寻找更低成本的供应商,而且多数是在本国之外,另一方面,他们却支持政府向中国抗议,希望降低在中国采购零部件的比例。
■简单的事实: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通用、大众等制造商,在中国发展多年之后,其多数车型国产化率早已接近或者超过90%,促成这种结果的,并非中国贸易政策,而是中国市场自身所具备的低成本制造能力……[详细] |
|
■低估市场自身力量 :最令有关部门担忧的汽车进口大潮并未汹涌扑来,反而跨国公司对华合资建厂热潮更为高涨。事实证明有关部门原先高估了政策管控的力量,低估了快速发展的市场力量,从结果看拟似杞人忧天...[全文]
■零部件国产化和本地化采购已成趋势:汽车市场竞争的严峻性凸显,产品在市场上的价位空间受到极大地挤压,整车企业只能被迫更多地压缩成本获得利润空间,零部件国产化和本地化采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行业大趋势...[全文] |
|
|
|
|
|
“既然我国认为进口具有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将被视作整车来征税,那可以认为具有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相当于整车,中国入世报告书第93段对于有关汽车零件关税待遇的问题,可以结合区分零部件与整车的不同关税的目的来抗辩,中国代表确认未对汽车的成套散件和半成套散件设立关税税号……[详细]
|
WTO的裁决没有影响《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实施。
7月21日,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价格的60%及以上的构成整车特征”这项核定标准已经于7月1日如期实施,没有任何改变…[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