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个周末,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成为了时下整个中国社会最受关注和议论最多的热点。此纪录片播出之后虽然引发了不少人对于柴静本人拍摄此纪录片目的的争议,但纪录片所关注的当下中国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确实是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我相信,这一纪录片有可能成为中国环保治理将迈入全新阶段的一个标志,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此纪录片所带来的影响或也不可避免!
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一个地方是,这样一种纪录片居然能够被如此开放和全面的在各个媒体平台播出,这一纪录片中能有如此多的政府相关部门和高官入镜并授受采访,这一纪录片中能前所未有的揭露一些导致空气污染为何难以根治的真正黑幕。我相信,这样一种纪录片的拍摄和播出不是偶然,可能真不会是柴静一个人战斗的结果,其背后还是应该有一股很强大的推动力量。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一纪录片对于未来中国汽车行业走向的影响,汽车企业可能需要积极予以应对。在这一纪录片涉及汽车行业的除了油品问题之外,还重点描述了有关汽车保有量和柴油车环保造假等问题;同时,这一纪录片也对洛杉矶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经验等案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展现。
我认为,如果这一纪录片真的不是柴静一个人战斗的结果,则其未来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将可能会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以往主要以限购来控制城市机动车空气污染的方式或会有所改变。
众所周知,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为治理空气污染问题,而将汽车限购作为很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一种手段。但从柴静拍摄的纪录片中罗列的数据以及洛杉矶的案例却显示,汽车保有量高低并不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关键,尤其是狭义乘用车辆。因此,我认为,未来这种单纯的以限购来控制城市机动车空气污染的方式或会被引导消费者绿色出行、提升油品品质、严控柴油商用车污染、提高交通管理能力和效率等综合举措所取代。
第二,汽车企业为达到产品合格而进行的一些造假行为或会有所改变。
除了柴静雾霾纪录片中重点提到的柴油商用车环保造假行为外,对于当前国内汽车整车生产较为了解的人士可能都还了解的是,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在获得新车型的诸如油耗、排放等方面的合格认证时,一般都只要确保送检的车辆能达到合格标准即可,未送检车辆则在油耗、排放等方面在合格标准则可有些波动。我认为,未来可能汽车企业上述这种“潜规则”可能也会被打破,一方面,柴油商用车环保造假行为固然是难以为继了;另一方面,汽车企业生产出来的每一辆车都有可能被抽检,而一旦抽检不合格则也有可能面临很重的处罚。
第三,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的可能会从“要补贴”向“要市场”改变。
无论是此次柴静的纪录片还是以往各类的研究报告,都将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列为导致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未来国家针对汽车行业的空气污染治理可能会下重手,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会强化。而在强化发展的同时,国家也可能会强化监管,对于以往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主要以“要补贴”为核心目的的情况进行整治。因此,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有可能真正回归到以“要市场”为目的的正确道路上来。
第四,柴油乘用车的突破性发展或迎来机遇期。
在柴静的纪录片中,柴油车尾气排放对于空气的污染实际占据着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绝大部分。显然,对于柴油车尾气的污染整理无疑将会成为汽车行业空气污染治理的关键所在。在我看来,对于柴油车尾气污染的治理,一方面必然会是提升油品质量,另一方面必然会提升柴油车技术水平。而一旦国内柴油油品和柴油车技术水平获得全面提升,则多年来一直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柴油乘用车,或将迎来一波发展机遇期。
第五,自主品牌可能会迎来与合资品牌更为直接的技术竞争压力。
客观的讲,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中存在的一些诸如前文中的柴油车环保造假和“只需要送检车辆合格”等问题,相关部门出于对民族汽车工业的保护不可以不说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如果不对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有一些保护,则合资或者说海外品牌凭借其技术优势,完全可能将自主品牌的发展空间扼杀。但在当前空气污染整理已经要成为国家整理的最大要务之下的背景下,对于民族汽车工业的如此保护也有可能要适当让步,自主品牌可能要面临与合资或海外品牌更为直接的技术竞争压力。
我认为,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得到根本的改观,未来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权空前提升无疑将是一项必要条件,同时未来针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和环保达标要求也将空前。作为与环保部门经常要“打交道”的汽车行业而言,可能要有一些诸如此类的未来国家在环境整理领域趋势性的研判,确保预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