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要在地上跑,全靠四条轮胎与地面的接触。有人说,与其关心什么ESP之类的电子稳定系统,不如给车子换四条好胎。并没有贬低ESP的意思,只不过这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橡胶制品确实对汽车的操控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想要了解轮胎,首先就从轮胎编号开始。
更多详情请登录车评网查看
http://www.cheping.com.cn
春天就要到了,住在东北的朋友可以筹划着把冬季胎换成四季胎了,买车不久的朋友也许想换个更加帅气的轮毂。涉及到换轮胎,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原来使用的轮胎是什么规格的,要了解这一点不难,蹲下来看看,轮胎上都清楚地写着呢。
轮胎的规格是用一串数字和字母表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统一的。举个例子,就像下图:
让我们从前往后说。①表示的是轮胎胎面宽度,单位是毫米,市面上常见的宽度数值在125毫米到335毫米之间。这个数值越大,代表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大,轮胎的附着力就越大。可不要把附着力和中学物理所学的摩擦力混为一谈哦,面积越大附着力越大是成立的。这就是为什么动力越强劲的车型,所配备的轮胎就越宽。比如大众Polo的轮胎宽度是185毫米,而保时捷911 Carrera的后轮胎宽度达到了295毫米。
②我们通常称为扁平比,或扁平率。在数学上定义为:轮胎胎壁高度/轮胎宽度X100%。上图中写着55,所以我们可以推算,该轮胎的胎壁高度为205X55%=112.75毫米。扁平比越大,轮胎看起来就越厚,厚胎壁带来的好处是舒适性的提升,因为我们可以把轮胎看做是一个弹簧,起着一定的减震作用。扁平比缩小以后,在视觉效果上更加美观,像是跑车一样,但是会牺牲一定的舒适性。
扁平比对于驾驶感受的另一个影响是转向特性。我们知道轮胎并不是刚体,在车辆转弯时,受到侧向力的作用,胎壁会发生形变(如下图),这就使得车轮实际的滚动方向与方向盘给出的方向有所偏差,这也是车辆转向不足或转向过度特性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运动型车和高性能车普遍配备低扁平比,也就是薄胎壁的轮胎,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提高操控性。至于F1轮胎为什么那么厚,我只能说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一言难尽。
③是一个字母R,代表的是子午线轮胎(Radial tire)。它表示的是轮胎的内部结构,与子午线轮胎相对的是斜交轮胎,用字母D表示,不过斜交胎的编码方式也一般与子午线轮胎不同。现在乘用车的轮胎已经是子午线轮胎的天下,斜交胎只出现在卡车和一些非道路用车上。
至于两种轮胎结构上的区别,这里就不多说了,太过枯燥。就看二者的表现,子午线轮胎的防穿刺能力好,抓地性能强,行驶阻力小,因此受到乘用车的青睐。而斜交胎胎壁更坚固,不易受到剐蹭而损坏,常见于工地。
④是轮毂直径,也就是轮胎内圈的直径,单位是英寸,和厘米的换算比例是1英寸=2.54厘米,15英寸就是38.1厘米。许多人觉得轮毂大的比较好看,同时也意味着里面能塞进更大尺寸的刹车盘和制动卡钳。
轮毂直径和扁平比是我们在更换轮胎或轮毂时一定要关注的地方,单纯地换轮胎就罢了,只要尺寸相同就行,而更换轮毂就要遵守一个原则:轮胎最外侧的直径不变。也就是说更换了大一号的轮毂,比如从17英寸换成18英寸,同时也要换更小扁平比的轮胎,比如从55换成50或是45。
这是为了保证车上时速表的准确,传感器获得的是转速数据,要乘以周长才是速度,如果轮胎直径发生了变化,就会导致表上时速和实际时速不符的情况,被抓到超速就是自讨苦吃了。另一个原因是防止轮胎和轮拱发生干涉,如果说前一个问题还可以通过刷ECU解决,那轮子太大轮拱装不下可就是个大问题了。
⑤和⑥分别是载重指数和速度指数,表示这条轮胎所限定的工作条件。91代表这条轮胎最大可以承受615千克的重量,那么四条胎总共能承重2460千克。编号和载重量没有严格的换算公式,需要自己查表。
速度指数用英文字母或是字母+数字的方式表示(A1-A8),一般在字母表的位置越靠后,表示允许的行驶速度越大。不过H是个特例,夹在U和V之间,表示最高行驶时速为210公里。这项数据同样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需要查表。不过这些工作厂家都会帮我们做好,我们更换轮胎的时候只要选择相同或更高的规格就行。
最后的四位数字是轮胎的生产日期,前两位表示周数,后两位表示年份。图中的0415就意味着这条轮胎是2015年第4周生产的,也就是2015年1月。虽然国内没有法规对轮胎的保质期进行限定,但我们一般不建议使用存放时间超过4年的轮胎。
编辑点评:
轮胎是联系汽车和路面的纽带,开在路上,特别是高速时,最担心的事就是爆胎,危险性极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选择正确规格的、有质量保证的轮胎,另一方面也要经常检查轮胎的胎压和磨损情况,及时更换。在路面积雪结冰严重时,最好换上雪地胎或是装防滑链(虽然很伤轮胎),说不定还比四驱系统管用呢。
轮胎是门学问,这次我们只是介绍了轮胎规格的辨别。不同花纹和材质的轮胎对于胎噪、滚动阻力的影响,防爆轮胎的种类,未来的轮胎会是怎样?这些问题让我们留到以后再来交流。
更多精彩视频与资讯,请识别二维码下载车评网APP
车评网APP目前仅提供iOS版
安卓小伙伴请耐心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