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途爷就跟您分析分析模块化平台的利与弊。
现在汽车的模块化平台生产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比如一直挣扎在舆论漩涡中的国产宝马1系。作为宝马的前驱车型,从上市之初就迎来了无数车迷的口诛笔伐。但是国产1系可不是宝马前驱的开端,同样采用前驱UKL平台的X1和2系旅行版早就偷偷改变了宝马纯正的后驱血统。
从家用务实的高尔夫
到酷炫拉风的奥迪TT
都是依靠这一平台生产的车型
可见模块化平台的厉害程度
那今天途爷就跟您分析分析
这模块化平台生产究竟是好是坏
在进入正题这前,途爷想先解释解释
什么是模块化,什么是汽车平台
所谓模块化,顾名思义就是将整车按照功能或位置分解成一个个模块,比如发动机,变速箱,悬架,以及各种零部件的组合等等。其实不仅整车可以这样生产,奔驰最新的直列6缸发动机同样采用模块化的生产方式,这款发动机在无需大改的情况下,减去两个气缸就成为了一台四缸机,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汽车平台的概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车企的主流生产方式,不同的车型可以共用一个生产平台,同一平台下车型的一些基本参数是相同或相近的。
模块化平台生产就是这两者的集合
车企在此时扮演的更多的是协调者的角色
在一个汽车平台下,将不同种类的模块组合
从而达到这款车型的设计要求
在平台化生产兴起之前,各个车企一直采用的是流水线生产的方式。1913年福特发明的汽车流水生产线显著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售价低廉的T型车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所以也有人说相比于卡尔·本茨,把汽车推向老百姓的福特才是真正的汽车发明者。
但是由于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
一条生产线上生产的单一车型
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慢慢地,汽车模块化平台也就应运而生了
首先,模块化平台生产能降低车企的设计,研发,采购成本,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当今快速的市场节奏中,车型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如果仅仅单一的研发新车并建造流水线,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要需要冗长的研发测试时间,甚至这个时间可能和这款车的生命周期不相上下。而在模块化平台生产方式下,可以将满足汽车设计参数的不同模块组合,最后进行调整测试,使得车企不管在时间上还是资金上的投入都能有明显的降低。
其次,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加快自身车型的更新换代成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模块化平台也让现在的车型改款换代速度更快,虽然面临改款的车型技术可能并不算陈旧,但是当车企人为地加入新的卖点之后,它的竞品也就在无形之中陷入了劣势,这一点也是高效的模块化平台生产所带来的好处。
车企投入的成本降低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多的降价空间,当市场竞争变得更激烈时,降价促销就成为了各个车企的杀手锏。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不仅可以享受到更大的优惠,产品的常常更新也让我们买车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此外,模块化平台生产使得同一平台下的不同车型有着大量的通用零件,提升了车辆维修时的便利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汽车平台化生产
能成为绝对主流的原因
但这样的生产方式真的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吗
途爷对此并不认同
模块化生产因为覆盖的车型广,当出现问题时,波及的车辆之多可想而知。比如曾经的全球第二大气囊供应商高田。由于自身产品的设计缺陷,使得高田气囊在弹开时会带出破损零件,给驾驶员及乘客带来更大的伤害。从2009年5月到2015年10月这段时间里,高田气囊的质量问题已经在美国造成了8人死亡,98人受伤。但解决问题却没那么容易,不光日本主流车企,宝马,福特,通用等汽车厂商都与高田气囊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高田气囊事件也带来汽车历史上
最大规模的召回事件
全球有近1亿辆汽车因此被召回
曾经的气囊巨头如今也走到了破产边缘
所以模块化平台生产虽好
但是如果模块的质量不能保证
它就会成为自己致命的缺点
此外,同一平台下的车型还可能因为自身严重同质化的原因互抢销量,如果车企不能给这些车型带来一定的定位差异,同门相残也就在所难免了。但是途爷想说,尽管带来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模块化平台依然是现在汽车发展的最好方式。前面已经说过,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如果没有相对高效的模块化生产方式,车企很难顶住市场带来的压力,生存问题无法解决,也就谈不上技术的开发和创新了。除此之外还有现在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新车型还没上市,它就已经是落后的产品了,所以途爷觉得模块化平台是现在汽车生产的必由之路。
途爷有话说:看到这您明白了吧,模块化生产由于可以利用现有平台进行改造和衍生,本来是一件低风险高回报的事儿,不太可能因为车企的原因造成大规模的质量问题。但是良莠不齐的供应商很容易成了车企的绊脚石,也让模块化生产的风险陡然提高。所以说,无论是整车厂也好,还是配件厂也罢,在设计和生产时,把消费者的安全放在首位才是可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