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北京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的郑焕明,曾经亲身参加了“北汽”几次产品更新换代的设计、研制;并且参加了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合资公司——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谈判。数十年过去了,当我们回头再整理这段历史的时候,郑焕明所经历的,就成为了中国汽车史不能被忘却的历史片段。
“井冈山”结束北京不产汽车的历史
说起“井冈山”牌,在21世纪的今天,也许即使是业内人士和爱车一族,听起来也会觉得陌生。但是,就是这个鲜为人知的牌子,却与北京汽车业的诞生,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1958年6月20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观看了由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试制的“井冈山”牌小轿车。对发展北京汽车业满怀希望的朱老总还亲自坐车绕行中南海一周。
“井冈山”牌轿车的诞生,不仅结束了北京不能生产小汽车的历史,而且还标志着作为北京汽车摇篮的北京汽车制造厂的诞生。
就在国家领导人对“井冈山”牌轿车露出满意的微笑的当日,原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召开了庆祝大会,庆祝“井冈山”牌小轿车诞生,同时宣布本厂正式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同年7月国家副主席朱德为北京汽车制造厂题写厂名。以后,朱老总亲自到厂子里几次,视察厂子的建设和生产情况。
1959年的国庆,当50辆“井冈山”牌轿车浩浩荡荡驶过天安门广场,这个代表了北京汽车业发展初始成就的小汽车,从此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和令人难忘的一页。
从“东方红”到BJ750
“北汽”生产的第一代产品应该是轿车。“井冈山”牌轿车的成功使“北汽”人开始以更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了对高级轿车的研究和试制中。于是就有了“北京”牌的诞生,这款高级轿车实际上是参考“大别克”的设计而来。
就在“北汽”致力于开发研究“北京”牌的同时,“一汽”的“红旗”牌也在投入生产。后来这两款车被同时送往中南海,进行审定。最后国家领导人决定让“红旗”上。于是,“北汽”就把目光转向了生产小一点的轿车上。这以后,就有了仿“伏尔加”而研制生产出来的“东方红”轿车。
我们不难想像, 把“东方红”定为当时正在进行研制和生产的这个小型汽车的品牌,在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是怎样将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转化为生产力的。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东方红”牌轿车在“北汽”就已经形成了相当的生产规模,开始批量生产。
当时的“北汽”,实际上是两条线并行生产。除了生产“东方红”牌轿车以外,还在生产越野汽车“212”。说起“212”,人们可能对在一些“文革”资料片中出现的毛主席检阅红卫兵的镜头记忆深刻。当时主席所坐的敞篷车,就是“北汽”生产的“212”。
随着“文革”的深入,“东方红”牌轿车被认为是奢侈品而被迫下马。“北汽”开始集中精力生产“212”汽车。
“北汽”开始真正恢复对轿车的生产,是在“文革”后期。当时,万里出来主持工作,提出要恢复生产小轿车。于是“北汽”开发了BJ750。这款车外型很漂亮,据说是参考“奔驰”的样子生产的。当时日本生产的汽车都还没有达到那样的水平。有一段掌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BJ750试行的过程中,有一天这款车被开到城里,以便检验它的各种性能。中途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一个拿着照相机的日本人,从各个角度对轿车进行了拍照。
此事过去不久,日本就生产出了新型汽车。这件事情一直让像郑焕明这样的老“北汽”人引以为憾:当时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没有出现“知识产权”这种说法,更不要说到国际上去申请专利了。所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研制成果被别人“掳走”,自己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从1977年到1978年,BJ750在生产了几百辆后下马了,原因是没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研制新型的换代产品。一直到1987年上半年,“北汽”才得以在BJ750的基础上,试产出“BJ752”。后来,从小爱好古典诗词的郑焕明用一首“七律”表达了:“北京轿车工业起步于1958年,其后20余年磨难多多,几上几下,终归落马,好梦难圆”的感叹。
轿车余梦
齐鲁京师梦寐求,名车惊世二十秋。
风云起落多劫难,变幻无常少运筹。
“三大”感天携领袖,“三小”恸地竟神州。
倚天蟠果奉京畿,拒客掩门弃野丘。
我国首家汽车合资企业诞生
1984年,“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合资后,成立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即BJC。BJC继续生产BJ212吉普车,但是却在原有的基础上运用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进行了4次系统改进,先后推出了“L”、“N”、“S”、“T”等年度型系列产品,从而使这款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老产品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青春的光彩。
1979年1月16日,北京汽车制造厂同美国汽车公司就合资经营问题进行了初次接触。经过慎重研究,2月21日由当时的上级主管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提出了“关于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经营吉普车公司的报告”。1979年3月3日进行合资谈判。1983年5月5日,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吴忠良和美国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最高执行官W·P铁伯特分别代表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合资经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总公司,合同有效期为20年。1983年6月1日,经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正式批准,合同生效。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开始正式营业,宣告了我国汽车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诞生。
曾经亲身参加了多轮合资谈判的原北京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郑焕明,回忆了那段长达4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谈判岁月。
“准备合资的时候,我们在世界范围内找了好几家企业,包括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等七八家,最终选中了美国汽车公司(简称AMC)。这个公司曾经是美国的第4大公司,1987年,这个公司被克莱斯勒公司收购,1998年前克莱斯勒公司又与戴姆勒——奔驰公司合并,简称戴克公司。因此在最后的合同上,甲方是北京汽车制造厂,乙方则是戴姆勒·克莱斯勒。”
这场谈判历时4年零5个月。当时,谈判的主要目的是联合开发新的车型。后来生产的切诺基,事实上是当时合同上并未出现的产品,这使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从此走上了CKD(组装)的路子。
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营业。
1987年的“五一节”前夕,郑焕明作为工业企业界的惟一代表参加了首都各界英模50人登天安门城楼的活动。在城楼上,郑焕明数川流于长安街的汽车100辆,发现进口车与国产车之比为97:3。这是坚定他加快发展北汽决心的关键所在。
郑焕明
1962年参加工作,曾任北京汽车制造厂铸造分厂革委会副主任,北京汽车制造厂底盘分厂厂长,北京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厂长,北京汽车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北京市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会长,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常务理事
长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