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们担心政府抑止经济过热的努力将使得今年汽车销量大幅攀升的愿望落空。即使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也难以弥补这一需求缺口。各大公司的管理层下周将齐聚北京举行的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展。不管是大众还是通用,都在通力合作尽力争取软着陆或者使其成为发展中的一段异动。
市场仍在发展,中国现在的轿车销量几乎是2003年200万辆的2倍。第一季度较去年同期攀升了45%,但有分析家称全年增速将放缓至10%。瑞银汽车产业分析师亨利·吴做出了最坏的估计,他说:“如果GDP增速进一步放缓的话,即使是几个百分点,我预期轿车销量的增速都将下滑10%至15%,一切都不足为奇。”
大公司并不如此惧怕市场前进脚步的放缓,因为需求驱动的降低将首先影响充斥于市场的120多家汽车制造商中的弱小者,从而有利于行业内部的重整。今年整个行业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利润率被大幅度压缩。
仍然有很多分析家担心硬着陆所引起的一系列不确定影响,低于7%的GDP增速甚至使通货紧缩所造成的恐慌大于一切。但是即便中国前进的脚步放缓,她仍然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汽车市场,其它地方根本无以匹敌。
宝马汽车中国投资公司总裁Heinz-Juergen Preissler说:“中国这样正快速崛起的国家必须保持一个6%至7%的最低增速。现在中国GDP的增速是9%到10%,所以他们放缓步伐降低一个百分点属于正常措施。”
跨国公司,如福特汽车和日产汽车,在未来的几年内将每年预计耗值100亿美金以扩大近500万辆的产能。而这也预示着严重的供大于求和价格战的升级。
作为大众汽车重要的合作伙伴和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位于中国东北长春市的中国一汽座拥近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汽的高级管理层人员称:“只有强者还能生存下来。整个市场的竞争已趋白热化,每个人都希望有所动作。”
中国每年都进口大量钢材――2003年达到了3500万吨。其中的大部分用于了汽车制造。钢材占到汽车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而飙升的钢材价格已经使得一汽-大众去年在钢材方面的支出扩大了一倍以上。
利润的压力开始逐步显现。一汽表示其2004年的收入有望攀升16%至1300亿人民币,但是利润却将下滑2个百分点仅为56亿人民币。这一现象被一汽归结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以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
丰田的中方伙伴夏利汽车有限公司早已经宣布其第一季度利润下浮76%。
在过去的几个月钢材价格已经开始下滑,但是却仍然较去年同期高出30多个百分点。中国国家汽车工业咨询公司的分析师贾新光(音译)称:“不管整个经济大环境如何发展,短期内我们还看不到钢材价格下滑的趋势。”
中国市场销售的很多汽车仍然采取的是现金交易的方式,所以银行贷款的收紧并没有对汽车的销售产生重大影响。通用汽车上海合资公司仅有不到2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汽车贷款完成的。而大众仅计划在其开展汽车贷款业务的第一年为占到总销量3%的汽车销售提供贷款。
但是有众多迹象显示存货水平正在不断攀升。中国主要的13家汽车制造商4月末的存货价值1420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上浮28%。这相当于大众汽车上海公司生产的167000辆桑塔纳汽车的价值。
整个行业的阵痛也许会迫使中国低效率汽车行业清理门户。在中国,一辆汽车的生产成本要较西方或者日本高出20到30个百分点。一汽-大众计划今年在差旅费和水费上节约20至30亿人民币。一汽-大众合资公司的发言人表示:“我们的管理层一直使用飞机开展公务旅行,而现在他们将尽量改乘火车。”
汽车分析顾问公司CSM的分析师Yale Zhang说:“小企业将越来越难以获得贷款。而需求的减缓将把部分小企业逼入绝境,这也为吉利汽车这样急于扩张的企业提供了收购的目标。”(编译:Silina)
本稿件系编译者为搜狐汽车独家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