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汽车界在纷纷议论,汽车零部件国产化和本土化有区别吗?国产化和本土化是换汤不换药的说法吗?是为了时麾的说法吗?这些议论,不无道理。因为我们深究国产化和本土化这些词的来源,同出于英语“Localization”。中国把它译为“国产化”,英语本意是“本土化”或“本地化”。因此,在词义上没多大区别。但是,现在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国产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国产化和本土化的内涵有着巨大差别,如果我们不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它的本质涵义,可能会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造成全盘的失误。
我们先归纳一下,国产化和本土化的差异概念,然后再演译对它的分析:
|
国产化 |
本土化 |
环境 |
实施汽车产业工业化的现代化 |
推进汽车产业信息化 |
目的 |
针对轿车产业 |
面向全方位汽车产业 |
性质 |
国家实行企业性保护 |
国家实行行业性保护 |
规则 |
限定最低国产化比例 |
构成整车特征零部件进口管理 |
供货方式 |
单一化来图来样加工 |
模块化同步研发 |
与整车厂关系 |
附庸性大,被动 |
独立性大,主动 |
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我们国产化的起步年代。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的“桑塔纳”轿车项目。我们采用了先KD(零部件组装)后国产化的办法,实现了轿车工业的高度化,按传统办搞汽车厂建设,是按工艺顺序进行,先搞铸、锻,即毛坯,然后搞机加工,最后建设装配。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经济发展署总结一个经验,认为发展中的国家,应用这种顺序的办法,建设大型项目,时间长耗资大。建议可以利用反顺序的办法,即先搞SKD(部件总装)或CKD(零件组装)起步,然后再填补零部件的本土化,这样,可以使目标产业迅速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完善产业结构。 所以,我们在建设上海大众汽车合资企业中,也利用了联合国提出的经验,即先出车,后搞国产化。1986年刚投产“桑塔纳”轿车时,国产化率仅3.9%,1987年为5.3%,1988年为12.8%,这样一步一步的提高,到1998年已达到91.7%,2000年后达到98%以上。应当说,上海轿车的国产化路子是成功的,这为我国轿车的汽车零部件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后,我们众多的轿车投产时,国产化水平都在40%以上,而且能进一步达到迅速提高的条件。我们回顾,当年日、韩在汽车产业起步时,也是利用这种反顺序办法,取得成功的,但他们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实施国产化同时,抓紧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工作,使自己的汽车产业,能迅速的达到自主开发,独立发展的条件,而我们恰恰在这点上,没有吸取日、韩的经验,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一种失策之处。
从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起步,到1994年国家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达到了国产化工作的高潮。进入新世纪,在2004年国家颁发新的汽车产业政策,这整整的经历了20个年头。在这期间,国际汽车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许多事情是出人意料之外,这些变革的特征是:
——汽车产业从当年的工业时代的典型产品,转变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产品,它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水平,成为全球经济极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汽车零部件出现许多高科技产品,这是过去传统产品不可比拟的;
——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整个汽车产业的地位得到充分的强化,汽车产业实现了重新的分工,汽车零部件的工作量有了很大增加,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而且发展势头仍在加强之中;
——中国汽车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国际汽车产业最令人瞩目的增长势头,其中轿车产业更是无法估量的增长,这种势头,可以延续相当的时间。因而,中国成为跨国汽车企业争夺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焦点,同样,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也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到中国落户;
——中国加入了WTO,按照新规则,中国不对企业实行保护,但对行业可以实行保护,只有在本土的企业,当年国产化企业多是国企的,而现在,担负本土化企业则是多种成分,我们要不分“门第”,一视同仁。这样,在中国境内汽车零部件的竞争,达到白炽化程度;
——在控制手段上,过去应用国产化最低比例,限定整车KD量,而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应用构成汽车总成(系统)关键件界定办法,确定是否属于进口车管理范畴。这种办法,在美国也应用,因此,不是中国的发明。
构成整车特征的认定规则是:
汽车总成(系统)关键件界定表
总成名称 |
关键零部件名称 |
进口件界定数量
(单位:件) |
备注 |
类件 |
总界
定数量 |
车身(驾驶室) |
M1类 |
A类件 |
侧围、车门、发动机罩盖 |
2 |
5 |
指油漆前焊装过的白车身片件和构成分总成的冲压件散片,不含车身附件。
或指车身的外板以及构成分总成的冲压件散片,不含车身附件。 |
B类件 |
顶盖、前围、座舱地板、行李箱盖、后围、翼子板 |
— |
M2类 |
A类件 |
顶盖、侧围 |
2 |
4 |
B类件 |
发动机罩、前围、车门、后围、地板 |
— |
M3类 |
A类件 |
顶盖、侧围、车身骨架 |
2 |
4 |
B类件 |
前围、车门、后围、地板 |
— |
N类 |
A类件 |
顶盖、车门、侧围 |
2 |
5 |
B类件 |
发动机罩盖、前围、后围、翼子板、地板 |
— |
发
动
机
总
成 |
柴油机 |
A类件 |
缸体、缸盖 |
2 |
6 |
B类件 |
曲轴、高压油泵、增压器 |
2 |
C类件 |
凸轮轴、连杆、起动机、发电机、柴油喷射器 |
— |
汽油机 |
A类件 |
缸体、缸盖 |
2 |
6 |
不含散热器、风扇、空滤器、消声器、燃油箱、离合器 |
B类件 |
曲轴、凸轮轴、EFI装置(含ECU、节流阀体、喷油器、传感器) |
2 |
C类件 |
燃油泵、连杆、起动机、发电机、增压器 |
— |
变
速
器 |
手动
变速器 |
A类件 |
壳体、齿轮、离合器 |
2 |
3 |
不含远程变速操纵系统 |
B类件 |
轴类、换档机构组件、同步器、分动器 |
— |
自动
变速器 |
A类件 |
壳体、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用液体偶合器)、自动变速器控制模块(ECU) |
2 |
3 |
B类件 |
分动器、齿轮(摩擦轮与钢带)、轴类、换档机构组件 |
— |
|
M1
类
车
桥 |
驱动桥 |
壳体、传动轴、左右半轴、转向节、差速器、摆臂、轮毂、轴承、主减速器、悬架弹簧、减振器 |
— |
6 |
|
非驱动桥 |
车轴(拖臂总成)、轮毂、轴承、悬架弹簧、减振器 |
— |
4 |
|
M2、M3
N
类
车
桥 |
驱动桥 |
桥壳、差速轴、半轴、传动轴、主减速器、轮毂、轴承、减振器、悬架弹簧 |
— |
5 |
|
非驱动桥 |
转向节、减振器、前轴、悬架弹簧、轮毂、轴承、 |
— |
4 |
|
车架 |
纵梁、横梁(承载式车身的副车架) |
— |
2 |
|
制动系统 |
制动主缸(气制动阀)、助力器总成、制动器总成(盘式或鼓式)、防抱制动系统(ABS)的阀体、ECU总成,驻车制动器(不含操纵系统) |
— |
4 |
|
转向器系统 |
动力转向 |
转向器总成、转向助力控制阀总成、转向助力油泵、转向盘、转向轴及万向节 |
— |
3 |
转向盘中包括气囊 |
非动力转向 |
转向器总成、转向轴及万向节、转向盘 |
— |
2 |
注:1、进口A类件、B类件、C类件之和达到或超过进口件界定数量即视为构成总成(系统)特征:但是,如果进口A类件、B类件的数量达到或超过A类件、B类件界定数量亦视为构成总成(系统)特征。2、铸锻造毛坯件不受限制(或不按进口件计算)
按这个规则汽车(总成)特征认定条件是:
1、是否采用进口整套散件组装的,或进口总成装车的;
2、是否按上述总成(系统)逐一分解成若干分总成或关键零部件达到及超过规定的数量;
3、将上述总成(系统)分解成若干零部件,其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总成(系统)全套CKD散件到岸价格的60%以上的。
符合上述条件任一款规定的,均被视为总成(系统)特征,以此判定是否属于构成总成(系统)进口。
这样,一系列事例分析,我们对汽车零件的国产化和本土化的差别就比较清楚了。
(作者:陈光祖)
版权声明:搜狐汽车评论之陈光祖作品,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