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 暴雨
如果你有建国初期的中国地图,那么你拿它和今天的地图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我们共和国的进步。地图上原本没有标记,而在建国后诞生,并逐渐新兴起来的张家界、石河子、大庆等等这些城市,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共和国的发展故事。
我们“龙腾天下——爱丽舍中华民居行”车队现在就置身在这样一个地图上原本找不到,但现在却是世界汽车界闻名的一座城市——“十堰”。
十堰东探江汉平原、西接天府之国、北拥秦岭山脉、南俯神农架原始森林,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之一,有“中国底特律”美誉。这里是东风汽车的摇篮,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有人说十堰这座城市还是中国汽车人树立起的一座丰碑。
巡游在十堰市区的大街上,我们错以为自己身在东风雪铁龙“开放式的库房”。因为无论是富康、爱丽舍、赛纳,还是萨拉·毕加索,在十堰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开着车的、走着路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虽说行进在暴雨中,仍热心地向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打着招呼,象是再熟悉不过的朋友,没有拘束。置身汽车的洪流中,面对东风的36年风雨沧桑,不禁想问:东风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东风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在这样的大山里,东风人为共和国奉献的是什么样的情怀?东风未来将如何创造新的辉煌?
在东风大军来到十堰之前,如今市区的位置只有一条百十户人家居住,叫“老街”的,算做街道的小街。现在远郊的黄龙镇,曾是兴盛过一段时间的水运码头。
1969年9月底,隆隆的开山炮响,打破了群山的寂静。按照国家当时“靠山、分散、隐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三线建设”方针,东风公司的前身第二汽车制造厂拉开了建设会战的序幕。来自长春、北京、上海、武汉等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打起背包,辞别亲人,似涓涓细流,从五湖四海汇集到鄂西北这万山丛中,决心在这“一穷二白”的土地上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体系。
1973年,在被人们称作“中国汽车之父”的饶斌同志积极倡导下,创业者们围绕投产目标,先后开展了攻关调试、工装设计、非标设备制造、防洪护坝工程、水库加固工程、公路铁路修建,以及“三攻关”、“三调试”等一系列大会战,加速了工程的进展。
早在80年代初期,东风人就透过十堰山区的层峦叠嶂,隐隐洞察到轿车进入中国家庭的脚步。为了实现用自己生产的轿车替代进口的梦想,他们不顾压力和挑战,毅然向国家请战——上轿车项目。经过一系列艰辛和曲折,终于与PSA标致雪铁龙集团麾下的雪铁龙公司携手。1992年5月18日,神龙公司在武汉破土动工,第一辆富康下线——一个现代化的轿车基地就此诞生。事实证明,东风坚定不移的选择没有错。2002年,东风公司与PSA标致雪铁龙集团继续扩大合作协议,提升合作层次,就是对东风这一战略选择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如今的十堰,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型汽配企业、全国最具实力的汽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最大的汽车配件交易市场。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200多家,汽车工业资产45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20万,各类汽车年产能力达30万辆。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界最大的合资项目——东风公司与日产公司战略合作全面启动,十堰成为东风主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
在参观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的装配流水线时,厂长对我骄傲地介绍说,“2004年我们的产能仅次于戴姆勒克莱斯勒,在世界上已经排名第二。”从他们的眼里,我仿佛读出了一种坚韧与决心。
十堰,这座年轻的城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但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
和十堰的朋友在市中心张湾工人俱乐部的老茶馆欢聚,熟悉十堰风土人情,知识渊博而热情的茶馆老板黄修龙摆开“龙门阵”,为我们展开了十堰的历史画卷:
不听不知道,十堰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只承载了中国的汽车历史,还充满了诱人魅力的灿烂文化。在这里绝无仅有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群“龙蛋双存”现象令世人注目;华夏神话女娲抟土造人、炼绿松石补天就在于此;对“郧县人”头骨化石两次大发现打破了人类起源的“一源说”;对历代军事纷争“朝秦暮楚”情景的记述,揭示了十堰是最适宜生命成长的地方之一,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追寻十堰地区生命遗迹的同时,不禁让人对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方水土上的十堰人充满了景仰之情。
中国道教名山——武当山也坐落在十堰境内。博大精深的武当文化,给人一种玄妙、深邃、无极的文化气氛,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韵味。独一无二的皇家庙观,其宏大建筑群为何选址在武当山?为什么要按故宫的形制建造?还有被誉为天籁之音的武当道教音乐之谜、武当山的山水之谜、风物之谜、动物之谜、药物之谜等等,构成了探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武当文化宝库。除了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建筑,被尊为中国武术两大流派之一的武当武术、武当道教养生、武当道教音乐、著名的中国武当道教思想,十堰还拥有“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村,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起点、“亚洲第一人工湖”丹江口水库,以及十堰的风俗、饮食、民居、工艺、文艺、经济、社会等,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了十堰人民的勤劳、朴实、智慧与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无论是在物资缺乏条件下,为建设汽车城住芦席棚、干打垒的二汽技术干部,还是为修筑丹江大坝和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要两次移民搬迁的古稀老人,青春洋溢在十堰历史画卷里一个个鲜活的建设者们,铸造出了十堰人为了“大家庭”事业不惜舍弃个人幸福的奉献精神。这种源远流长的传统精神,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仍然是现代社会弥足珍贵的理想旗帜。
“君在江之头,我在江之尾”,作为常在汽车新闻界摸爬滚打的我,此行寻访东风故里十堰,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知道了,未来我在北京还将饮用来自这神奇土地的长江水。“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和三峡大坝一样宏伟的水利工程,东风公司的建设发展可不也是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东风人,这样一个优秀群体的集合,发扬了十堰人民从远古到现在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意志,使我凭添了对生活、工作意义的崭新认识。
(丹妮) (责任编辑:张曙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