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出征马来西亚、奇瑞试水伊朗、中兴远赴俄罗斯、长安涉足巴基斯坦、华晨金杯进入埃及……近段时间来,自主品牌汽车走出国门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的显要位置,并成为各方争论的热门话题。
支持者:“走出去”,宜早不宜迟
“2006年,汽车‘保护罩’将开启,中国汽车业尤其是自主品牌将面对国外军团更惨烈的竞争,提前学会自己走路将是惟一的出路。 ”吉利掌舵人李书福认为,“走出去比引进来更重要,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让我们早日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培养自主研发的能力。”
长城汽车王士辉表示:“在海外的售后服务一直是困扰进军海外市场的最大难点,在当地建厂后,这些问题将全部都能解决。它还将加快我国汽车企业在海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中兴汽车调研部一高层则更直白:“‘走出去’是时间问题,但是路总要有人先去走。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很多产品达到了欧Ⅱ标准甚至欧Ⅲ标准。与此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汽车产业或者很薄弱,我们应该抓住这些空间和机遇走出去,宜早不宜迟。”
反对者:舍近求远,捡芝麻丢西瓜
某业内人士形象地将自主品牌汽车“出国热”比喻成舍近求远,“捡芝麻丢西瓜”。他说:“中国是世界公认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现在‘走出去’等于是把自家的田让给国外汽车公司耕耘,舍近取远去刨别人的田。”
国内某著名合资企业的老总认为:“自主品牌‘出国热’是迫于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去年市场遇寒流出现大量库存所致。眼下,中国大大小小的汽车生产企业都面临这样的困境。自主品牌出口海外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在原始的利益驱动下产生的,而非跨国公司的战略性进入海外市场。在美国,公路安全局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动不动就下召回令,让汽车公司一下子要赔上亿美元。目前现有的自主品牌汽车,又有谁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呢?自主品牌走出国门起码要等到中国汽车企业在产品研发、质量稳定性、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实力都能够与国际品牌相抗衡后,才可能在发达国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盲目出口或海外建厂,其风险将远远大于‘淘金’期望值。”
业内专家:需要冷静,更需要慎重
北京汽车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主品牌‘走出去’探索是可以的,但不能盲目。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吉利还是奇瑞、长安、中兴、长城,他们的出口产品均以低端车为主,属于全球汽车市场的‘第三世界’。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国出口的各类汽车为40万辆,金额不到8亿美元,其中27.5万辆是沙滩车等特种用途车。出口的轿车中,还有不少是成套散件,与全世界每年数千万辆的汽车贸易相比较,中国出口的汽车数量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市场的概念不仅仅是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市场,还有技术市场、服务市场。而技术和服务则正是自主品牌在国外市场竞争的软肋,尤其需要练好内功。例如,在美国市场,汽车的检验标准就多达400多项,此外还有众多严酷的排放标准。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自主品牌‘走出去’需要冷静,更需要慎重。” 文/黄明君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自主品牌车”,共找到 99,197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俞劲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