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正在成为全球跨国并购的源动力,中海油此次的得与失,都可以为后来者借鉴”
很难想象,在中海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傅成玉作动员的会场上,笑声多过掌声。
6月23日,中海油(883,HK)发出正式公告后5个小时,位于北京东直门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楼内,全员参加的紧急通气会正在召开。
600平方米的报告厅内不时响起的笑声,似乎折射出这家企业在大战来临之际的自信与轻松。
雄鸡一唱天下白。中海油现金收购尤尼科的公告,将昔日种种猜测收于一端。但这场中美企业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究竟还要突破多少樊篱,却未可知。
用股换钱
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供的70亿美元支持,应会改变它在中海油的持股,中海油副总裁周守为表示:“总公司今后的持股量将从75%下降到51%,那一部分由中资银行持股。”
可见,为了并购成功,中海油自上而下不惜血本。
尽管比对手雪佛龙开价高出约15亿美元,但局势依旧不明朗。收购并非总是价高者得之。雪佛龙以25%的现金(44亿美元)、75%的股票、以及接收尤尼科16亿美元债务作为收购代价。对尤尼科股东而言,这75%股权有获得未来溢价的巨大诱惑。
美国的对冲基金经理们说,用于交换的雪佛龙75%股份,股价“被低估了”。
同时,中海油的对手雪佛龙是一个相当熟谙并购的公司,其雪佛龙-德士古的全称,就因并购得来。现在,为了收集尤尼科中小股东的权益,雪佛龙早已委托机构,专事投票代理,代表尤尼科中小股东对并购案行使投票权。
这对中海油显然不利。更为不利的是,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已卷入政治暗战。拿中美经贸说事,早已成为美国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政治藩篱待破
在上周,两位美国联邦众议员致函白宫,要求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审议这一收购计划。在写给布什总统的一封信中,两位众议员称:“美国日益需要将满足能源需求列入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考虑范围。当事涉中国时尤其如此。”
中海油始终要过的一关,是美国《埃克松-弗洛里奥修正案》。在中国IT企业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时,曾艰难跨过这个门槛。
该修正案以是否危害国家安全为权衡,若答案肯定,则监管机构有权中止一切投资活动。而来自中国的能源企业,在美国境内收购油气资产,可能被理解为一个潜在威胁。
中海油应对以高调表态:它宣布,将考虑剥离尤尼科在北美的相关油气资产,并出售给美国公司,这部分资产,大致占到尤尼科全年总产量和利润的33%。
财务顾问在6月23日会后表示,中海油正与雪佛龙进行接触,双方接触的目的,很可能与这33%的尤尼科北美资源有关。
中海油真正看中的,是尤尼科在亚洲的油气资源。
国际化的标本
尽管今年最大宗的两个并购,是宝洁公司570亿美元收购吉列,及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232亿美元收购德国HVB集团。但2005年,仍将成为中国并购年。
清点那些过江之鲫,就知道关于中国的并购市场有多热闹。
联想收IBM、上汽收双龙,京东方收韩国现代(部分电子业务)、海尔收购美泰格(Maytag)、中海油意欲并购尤尼科、五矿集团收加拿大诺兰达(Noranda)……中国公司正在成为世界跨国收购的源动力。
中国在2004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中,370亿美元中的4成,是以并购方式进行。直接购买国外工业,成为中国企业迅速国际化的一条捷径。
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在1月的分析中这样描述:“2005年以及未来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并购圈中的重要国家”。
在过去数月中有失有得的中海油,待其尘埃落定,或可以成为一个可供研究的标本。
比照2004年底,尤尼科110亿美元的市值以及26.8美元的净负债,就知用现金投标的中海油,如今185亿美元的开价有多高。
胜算几何
因收购产生的大笔借贷,使中海油不但现金流枯竭,更将承受204%的负债比率。中银国际估计,如中海油在2005年第三季完成该项收购,利息支出、商誉摊销及相关税项节省后,估计其2005年及2006年每股盈利分别会下跌12%及5%。
未来削平高负债比也有办法,若中海油将母公司的债务转为资本,负债比率会降至101%,若将负息贷款转为资本入账,将进一步降至69%。
亏本生意无人会做。若并购成功,高价买来的尤尼科会创造出更大价值。
中海油认为,合并后的公司,油气产量将比中海油目前产量提高一倍以上,达到40亿桶油当量,而油气储量将提升80%,油气储量的配比,则均衡到近五五开。
以尤尼科已探明可采17.5亿桶油当量计,中海油每桶油当量收购价格约为10.6美元。而业界普遍认为,世界油价长期保持30美元每桶之上,中海油是要搏一次低成本、大规模收购油气储量的机会。
这一机会的确难得。此前中海油共有过6次海外收购,除了2002年以近5.9亿美元收购印尼Repsol油田,获得3.6亿桶油当量乐观储量外,其余收购均有市场换储量隐痛,质量大打折扣。
最为典型的,是2003年合资澳洲NWS气田的协议。彼时中海油以近3.5亿美元获得25%权益,却是以广东天然气市场开放为代价,协议中明确要采用澳洲的气源。
石油安全
若不是牵涉到石油,中海油的收购,不会引起美国政治反弹。
根据IEA(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分别高达60%和76%。
IEA认为,中国2010年和2020年,对外石油依存度将达到60%和76%,2004年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5%。
能源的紧缺,引发国家对石油安全的重视。而石油安全之核心,是价格与供应的稳定,以及满足需求。
在中国,虽努力通过调整宏观经济结构,来抑制能源过度消耗,并通过企业制度的变革,加大能源企业对开采和勘探的力度。但石油需求的刚性断缺,在长期看来,无法避免。
国际上对中国石油探明储量的估计,一直是240亿桶,储产比不到15年。以大庆为例,这服务了40年的中国最大油田,连续27年高产,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从今年开始,进入产量递减期。
更为脆弱的是,中国2004年进口原油1.2亿吨,约60%经由马六甲海峡运送,绝大部分来自战乱不已的中东。石油来源地风险增大,需要以多元化加以平衡。
通过购买境外石油工业,更多地拥有储量,是改善石油安全的最直接途径。
同时,中国石油化工市场既定的三寡头格局,是以中石油(857,HK)中石化(386,HK)专事陆地,中海油孤悬海外为天然属性。存量小而增量艰难,成为中海油极力捕捉海外资源的极大动力。
交易前瞻
就中海油而言,目前虽重掌收购尤尼科话语权,但并未表明已是胜券在握。前有联想与IBM交易获得美国政府批准,盖因联想公司民营企业背景,而中海油其国内石油三寡头之一的身份所遇周章可能更多。英国《金融时报》称是次交易乃中国市场经济的“叫早铃声”,但能唤醒多少西方人士还待观察。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