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汽车特约评论员 熊宇家)
对于大众将推出一个在华削减成本的计划来说,好像是在想趟过那条河,在那条河里提出了今年可能达到削减30亿元人民币(合3.62亿美元)的目标。
之前,大众的市场是踩着这条河过的,而现在的那条河的市场已经急速。 也许今后的大众,人们根本不知到它的下一条河将要何时何地才能趟过去?
今年前三个月,大众在华的两个合资公司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销售双双下挫,市场分额从去年的30%左右,骤降至大约18.9%,并首度亏损1700万欧元。
这是一个领先者的衰落。大众汽车是欧洲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也是首批投资中国的西方汽车公司。
然而在大众看来,自己基数已大,竞争对手多多,份额下降并不为奇,只要扩大产能就能把市场找回来。
于是日前,一汽大众成都生产基地开工,新捷达被首选西迁。这是来自一篇报道的叙述 。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周靖沛坦言,目前整车厂1400亩的建设用地已经开始进行配套设施建设,该项目可能在 5月初正式动工。
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大众汽车的决策者并没有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扩大产能是否是“引狼入室”?它能否解决大众近年来的销售增长幅度以及市场份额?
珠峰上滑落
目前大众一路暴跌,市场一片混乱。有迹象表明,大众品牌在今年开局很糟,但是目前已开始收复部分失地。一汽大众5月份销售比4月增加了22%,这一最新迹象表明,是否大众中国市场需求在恢复?
表面现象看,这些现象是否过早下结论,据总部在上海的咨询公司亚汽资源公司(Automotive Resources
Asia)表示,大众今年头4个月市场份额占13%,是排名第二的品牌,略落后于韩国现代(Hyundai),后者已成为市场领先品牌。
自1984年大众在华投资建厂以来,曾经以90%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近来如此衰败。
与之相反,对手表现出色。比如:北京现代凭借155%的超速增长从去年的老五窜到今年的老大。广州本田以58%将自己的距离与大众缩小到1000余辆。
2003年,仅上海大众的盈利就有7亿欧元,但到2004年大众整个中国业务利润缩减一半以上,至2.22亿欧元。“全球的竞争功势下,大众的拐点败阵。”某知情人士评价道。
资料显示,2005年还没走完一半,大众在中国的业绩就下滑,出现4.11亿欧元的亏损。如除去它在中国的业绩,在全球都是亏损。
有着2002与2003年的奇迹,生产线已经满饱和的南北大众比竞争对手抢先了一步扩张。2003年7月,一汽大众的工厂在长春建设。
当年的30万两发展到2004年的66万两。几乎在一个时间,上海大众35万两的产能生产线开始改成45万两。“中国汽车市场的老大,对于扩大产能有着先天的敏感”一位熟悉大众人士私下谈到。
有资料显示:2004年前4个月,上海通用同比增长117%,而大众只有3%。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是产能问题阻碍了大众在中国的市场增长。
2004年9月,上海大众第五工厂在浦东临港兴建。从15万两增到30万辆,从而是大众产能增加到75万辆。
大众就像滑雪球一样从90%遛到2001年的50%,2002年的40%,再援着下滑到03年的31.7%。
在2003年,时任大众亚太区总裁雷斯还口吐狂言:“我们的目标十年内保持40%到50%的市场占有率。”后来市场份额又被大众某高管改成30%。
到2005年,大众某高层又称:“大众2007年在中国市场份额的目标是25%”。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每一个目标都是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大众已经不在是当年的那个“年轻小伙子”朝气蓬勃了,更不是当年的垄断汽车市场的大众了。
随着2003年各汽车制造商向中国推出50余款新车,第二年也是40多辆参与竞争,那种垄断之下的夸张市场份额,慢慢将与世界市场接轨。
即使这些汽车制造商年产能嫁在一起,到2007年可能有450万两左右,远过当时的市场需求,但是他们开始理性化了。比如:丰田公司在华的要求也不过才10%左右。当前排在龙头老大的通用也不过才15%。
这些例子足以告诉人们,跨国公司重估中国市场之时,也意味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进入了精神细作的新时代,一位很有知名度的专家这样叹息
采取措施
一汽大众(FAW-Volkswagen)推出一个成本削减,这正式大众需要改变的现状,也是大众采取的一个措施,行业人士认为。
有报道说,一汽大众(FAW-Volkswagen)将推出一个成本削减计划,今年可能达到削减30亿元人民币(合3.62亿美元)的目标。
然而,这家合资公司主要通过在中国外包更多零部件,来达到成本削减目标。一汽大众目前在长春的产能,由大众和一汽组建,是大众在华的两家主要汽车制造合资企业之一。
中国是大众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德国。大众要重振公司的在华业务,必须果断采取成本削减,这是一位行业人士的肺腑之言。
但该成本削减计划进一步显示,在华经营的跨国汽车公司正在使用更多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这将降低生产成本,并可能最终使中国成为汽车业重要的出口基地。一些分析师曾预计大众今年将出现亏损的缘故。
为何如此衰落?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降低了关税,全球各地的对手车商都赶去中国建厂,令大众措手不及。
由于过分依赖桑塔纳这一型号陈旧的轿车,对一系列产品的推出处理不当,加之重新定位其品牌的努力执行不利,致使大众的防御被削弱。
此外,由于拥有两家中国合作伙伴,而它们各自生产不同的车型,因此大众不能创造一个一体化的全国性分销网络。
当公司发起反击,实施一个迟来的60亿欧元(合78亿美元)投资方案,以期让产能翻倍时,却撞上了去年信贷紧缩引发的车市崩溃。
除了令大众削减产量,这场滑坡还促使需求转向提供更新、更小车型的竞争对手一边,尤其是韩国的现代汽车(Hyundai),它现在已是中国市场的领头羊。
据总部在上海的咨询公司亚汽资源公司(Automotive Resources
Asia)表示,大众今年头4个月市场份额占13%,是排名第二的品牌,略落后于韩国现代(Hyundai),后者已成为市场领先品牌。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若能在这个全球最艰难的市场上兴旺发达,那它们在其它地方的表现应该也同样出色。要记住:中国的变化如此之快,今天的金矿可能很快就会变成明天的黑洞。
扭转乾坤
这次新捷达西迁,虽然有报道说大众没出面,但此举表明大众在扭转乾坤
,要找回市场。这是一汽大众方面某之情人士的表白。
这个整车生产基地将建立三条整车生产线,与此同时,在该生产基地的周围,开发区也预留了1000多亩土地,准备迎接该整车项目的零部件配套厂商的入住。
按照当事人的说法,建设用地前期配套设施做完后,一汽大众的整车项目就将正式动工建设。估计正式开工在5月初,该基地将于2007年5月份投产,预计年产10万辆乘用车。
但目前这个工程的投资主体还没有最后对外公布,“一种可能是,把成都一汽(一汽集团成都子公司)的生产基地迁入,然后一汽集团和德国大众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另一种可能是,一汽大众在此直接设立生产分公司。”这是某报道的猜测。
资料显示:2002年10月,一汽集团在四川成立了成都一汽。成都一汽的股权结构中,一汽集团占81.15%,成都工业投资公司占18.85%。
在此基础上,四川和成都两级政府大力促进一汽集团轿车项目,并且游说一汽集团最大的合作伙伴———德国大众。德国大众曾多次派人到成都进行考察,与有关部门探讨建立汽车生产线的问题。
在一次会议上有记者问成都政府某官员,成都政府官员透露了一点花边新闻,该项目已经基本确定。也就是说一汽成都轿车项目,经过两年多的搁置之后,已经重新启动。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周靖沛透露的信息是,一汽大众最有可能把新捷达的生产全部西迁到成都。而目前,捷达一年10万辆左右的产销量正好和成都基地所建设的生产基地的产能相吻合。
一汽大众目前在长春的产能,两个厂达到了66万辆。按照德国大众的规划,到2007年,大众品牌在国内的销售要达到150万辆以上。
“我们希望消费者一旦走入一汽大众的销售店,就不用再走出来。”这是一汽大众总经理秦焕明的一线希望,一汽大众要生产从经济型车到中档B级车在内的所有系列车型。
遥遥的传说与猜测,大众将引进中国的帕萨特B6,已经基本可以确定要改名换姓后,引进到一汽大众生产;而大众旗下的斯柯达品牌的一款中级车,也有可能放弃上海大众而选择一汽大众。
就象其他人说的那样,中国的汽车实现的市场正处在重估期,因此大众真的能趟过那条河是否真实?根据当前大众的状况看,的确很不乐观。
“如稍微一踩虚脚,就要落下悬崖的空间。必须以坚定不移的态度来解决,并非扩产是唯一生成之道。”某行业人士的一点建议。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熊宇家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大众",共找到
16,889,545
个相关网页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