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著名会计事务所毕马威、国家法改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都显示,从长期和短期来看,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都已经严重过剩。中国的宏观经济开始表现出放缓的势头。
然而无论2004年的教训,可能减速的经济增长和有关机构的警告,都不能阻挡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投资的热情。 在这种扩张冲动的背后,是全球汽车工业停滞不前的艰难处境,汽车巨头们纷纷把中国快速增长的市场当作“救命稻草”。
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KPMG)发布全球汽车业的2005年年度调查报告,报告称全球汽车工业2005年产能过剩水平在25%以上。对于中国市场,报告指出,中国的汽车厂商对汽车市场增长过于乐观,产能过剩问题非常严重。
无独有偶,发改委最近的研究指出:各种类型的车加在一起的生产能力到2007年有可能达到1400万辆,而那时的汽车销量可能只会有700万辆。
井喷刺激汽车厂商盲目扩张
2002年和2003年中国轿车市场井喷行情能观使得2004年初业界对中国轿车市场抱有普遍乐观的估计。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04年的轿车市场容量在250万辆至262万辆之间,增速达25%至31%。在全球汽车市场需求整体徘徊不前的背景下,跨过巨头纷纷把宝押在中国市场上。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本田、日产等跨国巨头先后投资扩产,最后,2004年厂家的轿车生产总量达到284万辆,比2003年增长幅度达42%。
然而事与愿违。2004年中国汽车行业仿佛一下子从天堂堕入地狱。与2003和2002年30%左右的销售额增幅形成强烈对比,2004年整车制造业的销售额增幅仅为12.24%。利润总额比2003年下跌了18.32%,销售利润率仅为6.85%,而2003年的利润率为9.41%。造成2004年汽车销售额增幅下降和利润减少的根本原因是,汽车厂商对中国市场需求不理性的判断和预期。
汽车巨头痴心不改
虽然销售增幅明显下滑,企业库存大幅增加,盈利空间锐减,汽车厂商似乎并未从2004年行业的“滑铁卢”吸取太多教训。跨过巨头目前仍在中国大量投资建厂。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新增加的产能将至少达到70万辆,扩张的企业包括:北京现代、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东风本田、奇瑞。
汽车巨头普遍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他们相信只要中国的GDP增长保持在7%-8%,中国汽车需求增加会在每年15%左右。
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的研究报告指出,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之间的差距将超过230万辆,过剩率达90%。因此,“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中国未来两年将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持有类似判断的还有国家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认为2005年是中国汽车的总体产能将大大过剩。
宏观经济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中国经济已经显示出通货紧缩的迹象。今年4、5两个月1.8%的低物价水平、接连下跌的投资品价格、逐渐放缓的投资增长速度,都是通货紧缩的表现,也是下一步经济增长放缓的信号。近日,央行刚刚将CPI预期下调到了3%-3.5%。这个举措,多少有些未雨绸缪、应对通缩的意思。汽车产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中国经济真的发生通货紧缩,汽车行业肯定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能有多大难以估计。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低迷和政府以“软着陆”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无关系。
毕马威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预测:“尽管我们预计销量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增长,但产能过剩仍是未来10年的一个问题。即使2007年的预期销量将达310万辆,但这仍将意味着全部产能的利用率不足60%。”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