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铜车
日前,媒体相继报道了国内主要汽车企业2004年销售数量及预计获利情况,其中,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仍以其高达80亿元的绝对值高居榜首,这也是上海通用连续两年几乎以相同的利润稳居第一了,排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分别是:广州本田,61亿元;上海大众,42亿元;一汽
大众,31亿元;北京现代,21亿元。 这组数据的披露,引发了不少业已深陷亏损泥潭的汽车经销商们的情绪骚动。记者走访了几家经销商,其中为数不少的经销商已萌生去意,而有更多的经销商则正在考虑全面收缩销售业务,全心全意做好维修服务。
说起国内汽车厂商与特许经销商的关系,在所有品牌厂商的经营理念里,都把其定位于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销商的持续亏损甚至倒闭,对于厂商而言,用“唇亡齿寒”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了。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有人认为经销商与厂商的关系更像是一对“不会生孩子的夫妻”,同宿皆因同林鸟,大难临头还得各自飞。
有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共有2900多家经销商,其中赢利的只有1308家,只占经销商总量的45%%,另有487家退出汽车市场,399家新的经销商加入汽车销售渠道。2004年12月底,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专家江源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正处在增产不增收的境地,11月份汽车整车利润继续明显下降,已处于全行业亏损边缘。
然而,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据国家信息中心产业与市场分析部的资料显示,尽管2004年的车市一片颓势,却没有阻碍我国汽车产销量12%的增长脚步,去年全年的产销量为580万辆,虽然比2003年的增长有所放缓,但12%的速度与全球的平均增幅相比已经是非常快的了。
那么面对如此不俗的产业增长速度,全行业为什么会走向全面亏损的边缘呢?其罪魁祸首便是经常在发展中国家流窜不绝的一种恶疾———好大喜功。而在这恶疾肆虐的年份里,受害最重的还不是汽车生产厂家自身,而是举着大把钞票一头撞进厂商怀抱的不谙世事的特许经销商们。在这场并不难预见的产业旱灾中,最被动最无辜的当然是经销商。
汽车生产企业作为汽车市场中的重要主体,因盲目乐观而好大喜功,犯下市场预测错误本就难以让人原谅,特别是进入2004年下半年,全国汽车市场一片风声鹤唳,市场缩水已不可逆转。面对此景,众生产企业却不能知耻而后勇,大胆调整年度产量指标,却是眼睁睁地看着曾经与自己浴血奋战的战略伙伴在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恶战中一步步地陷入亏损的泥沼。
显而易见,在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出路只有两条:削减产量或是超低价倾销。事实证明,2004年,国内主要厂家在产量指标上均不愿做大幅调整,而在降价举措上,也多出于情势所迫的不愿。但对广大经销商而言,在销量不能减少,降价又极其有限,返利政策坚如磐石的情况下,如果不想置上千万元的投资不顾,惟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自己割肉。
从国家相对保守的55%%的亏损面数字上不难想像,2004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的这场遭遇战是何等的血腥!在这场生死大对决当中,众商家的亏损何止百亿元。换言之,如果我们的主流厂家在这场战斗之初,不作壁上观,而是顺应市场,理性出击,其损失将会远远小于众商家的损耗。尽管在这场恶战中,几乎所有的生产企业都在价格上做出了较大的让步,但这对于供求关系已经严重失调的市场而言完全是杯水车薪。据记者所知,某些生产企业之所以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在产销数字面前死扛,完全是为了某些极其空洞的政治口号。
其实在所有的汽车生产厂家中,没有人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更没有人不知道损坏销售渠道就是自断手脚,但是,由于车市“后井喷”时代的理性营销精英的缺乏,使汽车企业长期对渠道的结构、风险及抗灾害能力缺乏预警机制,其灾难的出现将是早晚的事。据记者了解,有汽车生产企业在年底结算时,也曾变着戏法对经销商进行补偿,但人们看到“滚烫的热水已治不了深度的冻伤”。
当那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汽车英雄”们面对年终结算时数十亿元的利润和战略伙伴的大量亏损,心中是否还能荡漾起喜悦的波浪?其实从长远看,经销商亏损的这张账单,最终恐怕还得由厂商自己来埋单。
(责任编辑:张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