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
尽管爆炸式的增长已成过去,但中国汽车市场依然保持了每年超过10%的稳定增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这样规模的汽车市场,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也没有任何一个如此高增长的市场达到这样的规模。 这种巨大的潜力,是谁的机会?在中国执行外资导入政策的情况下,只能解决“把能请的都请进来”的问题。结果是欧美、日韩车系“能进来的都进来了,但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样情况下的合资被称之为“后合资时代”。这里面的问题太多,某知名记者激愤地说:……合资企业还以为自己是“公司”吗,恐怕在人家看来只是一个生产厂,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吗?恐怕只是一个汽车生产车间!
而与此同时,中国车市的版图更在重构,局势也更加清晰:德系南北大众兄弟阋墙开始后退、戴克难产,美系稳中有升、通用走好,法、意系不温不火,日系野心昭然步步紧逼,韩系更是急功近利……多少博弈、计算、阴谋、对垒、泪水、欢笑、愤怒、无奈?然而,在目前生产闲置能力达到30%的情况下,日韩汽车依然在强势扩张,欧美则逐步推进,还有自主品牌的抗争、外行造车热,又令中国汽车未来的市场格局充满了变数……波澜再起,谁可称雄?
欧美的败退
国际上,欧元的强势让欧系车步履维艰,油价的上涨则让美系车难堪重负,再加上福利的巨大支出、工会的强硬议价能力,欧美系车可谓是节节败退。一个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当日韩系车的利润率普遍在5%以上的同时,欧美系车的利润率则普遍在2%以下。丰田的利润甚至比通用和福特加起来还要多16亿!很不幸的是,这种窘境也传递到了国内,比如新奥迪A6L的无奈高价上市,大众在中国压缩40亿的艰巨任务,菲亚特的无新车可继,通用坐滑梯式的利润降幅,福特步履蹒跚的新品步伐,PSA至今还在为神龙去年的巨亏买单……
业界人士指出,“如果说在中国市场大众、通用已用了全力,丰田还没用力,那么现代也就使了一半的劲儿。”这话虽然有点过,但从今年的新车上来看欧美的确处境艰难,传统优势的豪华车上虽然有新奥迪、宝马支撑,但其他档次就少了,只有福克斯和Aveo算是全新的。——看样子是求质不求量的,不过强龙难斗群蛇,缺乏占据主导地位的廉价“大路”车,欧美车日子恐很难过。不过,别忘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调整过来的欧美系车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再度出战?
结论是:欧美在败退中积攒力量。
日韩的紧逼
如果说日系车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逐渐从暗斗走到了明争的话,那么韩系车就绝对是急功近利、重目的不重手段急不可耐了。贾新光讲得好,“唯利是图毫不遮掩”。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追求短期利润、不重长期发展”,同时攻城掠地所获不菲。自雅阁99年3月投产后,广汽和本田就没再向广本投进一分钱,后续资金都是广本的盈利。更令人汗颜的是,这些前期仅靠技术输入诚意不足的“花心大萝卜”们,竟然多半能够左右逢源甚至取得绝对的话语权,“东风悦达起亚事件”就是明证。——只要能够捞足好处,“背信弃义”又有何妨?因为,他们所持的论点是“一个合资企业将会严重妨碍创造力、独立性和当地企业的发展前途”。
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在不断升级,如果说中国市场是欧美遏制日韩的最后底牌的话,那么中国市场同时也就是日韩“翻牌”的关键:10%的中国份额,可以让丰田颠覆世界车市格局,同样也能让现代成功进取世界五强。日韩在中国市场紧逼欧美,但是,令人悲哀的是咱们只不过是一张“牌”。真不地道。
结论是:日韩在紧逼中逐渐狂妄。
自主的抗争
中国市场的地位在升级,这不但是跨国企业的机会,更重要的还是我们中国企业要借助这个机会完成自己的蜕变与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的崛起。相对于欧美、日韩来说,咱们自主品牌在新车的量上,不但不少反而更多,虽然有点“求量不求质”。而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成本和开拓海外市场等方面都在切实努力,甚至有人说“目前的差距将在两年内得到消除”。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前路很长,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太多。当然,对于泼冷水说他们“出国热”是“爬都不会就要跑?”笔者是非常反对的,不去试怎么知道不行?
结论是:自主品牌要在抗争中不断壮大。
谁,更有机会?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黄海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后合资时代",共找到
43,502
个相关网页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