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营销
事件描述: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把AutoPark(汽车公园)活动“放大”到全国,其中最为突出的亮点是活动现场安排得大气,活动周期长,活动所要经过的城市多,同时体现出2005年汽车文化的新潮流———汽车消费融入平凡人生活。
家长里短:通过AutoPark现场,使消费者享受到情景式消费体验,从而深入激发消费者的购车欲望。此招法在国内汽车市场产能过剩的情况、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更有意思。他可以使消费者在这样一种时尚方式中充分地了解某一汽车品牌。
涨价营销
事件描述:继3月VOLVO部分车型上调价格后,宝马等进口车型的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地上涨,其它品牌也相继跟进,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消费市场。
家长里短:和国产车一样,进口车涨价,主要还是成本因素,为了保持厂商利润不发生太大改变,厂商把成本负担推给了消费者。不过与国产车从价格上刻意拉开档次,也是他们涨价的目的之一。其好处在于集体保留了进口车的尊贵面孔,其弊端则是延长了购买者的观望周期,从而推迟下手时间。
加价营销
事件描述:去年的降价大潮中,消费者捏紧了钱袋,今年上半年,等不到降价的消费者,忽然发现许多车型不但一分钱不让,一个明显的怪象是,有的车型甚至不加价就提不到车了。
家长里短:加价车其实打了新车上市和批量供应的时间差。车到之后,先不发给客户,而是转到交易市场加价出售。好处在于,除了能在厂家得到销售返利,还可以在市场上得到加价的利润,一车得双利。弊端是可能导致尚无心理准备的准客户大量流失。
饥饿营销
事件描述:上半年,饥饿营销成为车市热门,特别是5月以来,一些主流品牌车型纷纷出现无车可提、有市无车的情况。比如皇冠、颐达、天籁、东风标致307等部分国产车型都显出“饥饿”。
家长里短:厂家刻意控制产量,在销售上采取供应低于需求的方法,营造的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紧俏气氛,使消费者一时“千金难求”,从而产生“急切求购”的心理,有捉弄消费者的嫌疑。
买断营销
事件描述:买断销售、国美模式等词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关于汽车的讨论中。上半年,武汉许多汽车经销商也开始尝试买断销售方式;长沙汽车经销商限量推出“东南菱帅买断式销售”大型促销让利活动……到目前为止,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雪铁龙、一汽夏利、东南汽车、奇瑞、吉利等陆续加入到买断销售的阵营。
家长里短:买断销售对汽车厂商的销量提升有重大帮助,经销商赚钱,厂家提高销量,消化库存,实在是一举双得的事情。弊端是厂家实施的风险转移,使经销商必须为此承担巨大风险。本报记者周茂胜
浮躁时代的深思考
2005年度已过一半,回望过去,可谓纷乱而浮躁。高管频繁更替,盲目扩产扩网,各种营销手法花样百出。从日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半年来的“瞎忙活”倒也赢得了些许欣慰。1至6月份共销售乘用车145万辆,同期增幅15%%左右,新增了20多万辆的客户群。这比去年底一些专家的预测多出了5个百分点。
这份意外从何而来?有人分析,是去年厂商大打价格战积累了一部分持币待购群体,今年上半年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驱使下得以集中释放。
去年的“剩饭”倒让今年上半年厂商吃了个“大半饱”,那接下来的“粮食”又在哪里呢?
有权威部门称,今年可销售325万辆,下半年的增幅保守地估计为10%%,也就是说又将新增18万辆的新客户。营销界认为,新增主力应是那些“可买可不买”的私家车群体,但价格则是决定其购买的最大诱因。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订单式营销会成为下半年的大势所趋,大规模的价格战几乎不太可能。难道10%%的增幅竟是“水中花,镜中月”?
那么,出路在哪里?或许不用你我着急,各大厂商的如意算盘早就拨开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车市",共找到
2,912,792
个相关网页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