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上海重绘城市蓝图时,这里还没一座摩天大楼,建筑多是西方人在殖民时代留下的,很多人上下班骑自行车。如今,下午6点往窗户外一看,这个拥有3000座高楼的城市一片混乱,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车堵在路上半天不动。
对上海乃至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有了钱就一定要有车,两者已有了必然联系,也因此产生严重的问题,如空气污浊、上下班像马拉松比赛及石油消费量剧增。看来,什么也阻挡不了中国正在兴起的汽车文化。
为减缓汽车增长速度,上海从2000年开始征收汽车牌照费,而且费用越来越高。但很多司机非法到外地去办牌照,因为那样能少交很多钱。上海也在努力提高公共交通能力,包括全新的地铁线路和世界上最快的磁悬浮列车。但汽车的增长速度似乎在嘲笑这些努力。
上海20年前的规划预计,到2020年,上海汽车将达到200万辆。事实上,去年11月上海就已有这么多车了。城市规划官员说:“上海的发展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两年前,上海市下令修建新的环形高速路,一些路段完工仅一年,交通流量就达到原先预计的15至20年后的水平。
出现这种情况有经济原因,但文化原因同样存在:拥有汽车成了中国人自由、地位和成功的标志。31岁的余强(音)的想法就很典型。尽管他家离公司只有7英里,但他开车却足足要1小时。不过他说:“我家附近新地铁线就要竣工了,希望别人都坐地铁,这样交通就会好一些。不过我会继续开车,因为这样很舒服……在中国,人人都想有汽车,我只是其中一个。”余先生的这种想法是汽车销售员的美梦,而对城市规划者来说,简直就是场噩梦。
(摘自7月12日《纽约时报》,原题为“汽车文化搅乱城市交通规划”,作者霍华德·弗兰奇,李宏伟译)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城市交通",共找到
15,961,200
个相关网页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