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剑州古城——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四川北部,承载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刘备据蜀,在县境内设汉德县(今汉阳镇,故称黄芦城)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在今县境下寺大仓坝新置剑阁县,旋废。南朝宋元嘉初,在汉德县境内乔置南安郡及南安县,大明中(公元457--464年),设南安为实郡。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在今县境内设南梁州并辖南安郡(州、郡同在今普安镇)。 从公元505年到535年南梁州、郡皆入于北魏,梁末改南梁州为安州。北朝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更名始州,州中之南安郡改称普安。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普安复称始州。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改始州为剑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剑州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剑州。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升剑州为普安军,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再升为隆庆府。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隆庆府为剑州府。此后,历元、明、清各朝一直到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剑州为剑阁县,县名沿袭至今。 从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在县境建汉德县算起,剑阁已有一千七百八十余年的历史了。若从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在今县治所立南梁州、南安郡计算,剑阁县建制已有一千四百九十多年了。
剑阁——山险水奇,风光秀丽。巴蜀明珠翠云廊、雄冠天下剑门关,均辖剑阁境内。这青山怀抱,绿水萦绕的3090平方公里土地,就是64万剑阁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不论是大山里白云深处的农户,也不论是清溪旁的小桥流水人家,剑阁儿女,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用勤劳智慧和汗水描绘着剑阁大地繁花似锦的春,翠绿翁郁的夏,五谷丰登的秋,和祥温馨的冬。 春秋战国时期,勾通南北的金牛道穿越剑门,二千多年来剑阁一直是蜀地通往京城的必经之路。因此从古到今历史记录了剑阁,记录了剑阁在历史长河中的华彩乐章。秦灭巴蜀,这里有司马错大军铁骑的蹄印;魏、蜀交兵,这里有诸葛亮五伐中原的脚迹;“安史之乱”这里有玄宗幸蜀的车辙;黄巢起义,这里有“僖宗奔蜀,在道不豫”,饮水治病的山泉;五代纷争,这里有宋灭后蜀的硝烟;蒙、宋鏖兵,这里有元灭南宋的战火;明代中叶,这里有“鄢、兰起义”悲壮的厮杀;满清入关,这里飘扬过李自成、张献忠义军的战旗...... 这如诗如画的剑门蜀道,象一张神奇的纸,多少墨客骚人在这张纸上留下了不朽的千古吟唱。从唐玄宗《幸蜀诗》、杜甫《一夫怒临关,百万末可傍》、陆放翁《细雨骑驴入剑门》、卢雍《重阳亭》、张邦伸《剑州路柏》、王勃《普安建阴题壁》、李壁《剑溪桥》、李调元《姜伯约墓》、乔钵《翠云廊》。到近代才子李榕的《山中杂咏》将永存千古,芳流万代。这古老的剑阁孕育了众多的杰出英才,南宋礼部尚书黄裳出生于剑阁,明代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赵炳然就出生于剑阁,才子李榕出生于剑阁。 这画山绣水般的剑阁,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十分落后,人民挣扎在饥饿线上。如今的剑阁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大中型水库密布。工业生产稳步发展,食品、造纸、纺织、建材、机械、电力、印刷、皮革等的工业产业格局。人民文化生、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和改善。剑阁将敞开博大胸怀去创造更加的辉煌.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剑州古城",共找到
205
个相关网页
(责任编辑:张曙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