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关于好多地方的印象,最初都从阅读而来,周庄亦是如此——《三毛不再来》,关于三毛的诸多纪念文章中的一篇——喜欢三毛,即便现在,觉得也毋庸讳言,不过是不大肆张扬或者热烈讨论了而已。 最初我所选择的水乡是乌镇而非周庄,一是行前看的诸多游记都说周庄商业化的厉害,一是看了《似水年华》的介绍,很想领略一下拍摄地点的风情,但因同行的同学对上海路况也不是很熟,赶往八万人体育馆的时候已经没有去往乌镇的车了,只好将自己的行程计划再次修订了。 那个体育场号称拥有全国最大的足球场,若小孩子可以在这里踢球,在他大概是莫大幸福了,在我,则只是一念念及而已。 经昆山而往,在沪宁长途客站上和票贩讨价60元拿到两张票,而平时票价不足一半,别无他法,只好认了,自我安慰曰是多了一些“机会损失”而已。昆山因为只是路过,所以没有太多感受,回来后听讲管理学的老师讲起,才知道其经济发展很是可观,回想沿途是有一些感受,道路两旁很随意可见的中日合资、台资企业。 昆山到周庄看着票价超低,感觉该是很短的路程,以为行走间就会有黑瓦白墙的水乡景象让我眼前一亮,但也走了好久方到,且景区其实也离车站较远,美好的风景当然要“养在深闺”了,只是“盛名”之下,这“深闺”的女儿却要迎接各方来客了,她倒是厌也不厌? 之前搜了余秋雨的“江南小镇”来看,讲到周庄和同里,那个时候还比较遗憾没有乌镇的介绍,结果还是来了有着“江南第一水乡”名头的这里,努力想想关于她的记忆——沈万山因犒军而招忌;张宅;当然,还有三毛茶楼。韩寒《三重门》里描写同学去周庄游玩,还随手就讽刺了跟沈万山同姓同学的无知和招摇。跟着一个家庭团,我们趁着听了关于两个宅子的介绍,沈厅有清代状元张蹇题匾,“松茂堂”三个字平实方正,书法我不懂,但看着很舒服。 三毛茶楼是因为三毛曾经来喝茶而在三毛故去后为纪念而改的名,不知道有没有商业运作的考虑在里面,但至少感情上还是比较容易认同的。茶楼里没有几个人,我仔细看看图片,有三毛和“大胡子”荷西的、有茶楼主人和三毛合影的。也居然有人去认真考证说荷西其人根本不存在云云,我觉得大家喜欢的不过是文字、意境、传说,什么东西文字化的过程自然就存在一个异化的过程,何必那么较真呢,如同月亮里根本没有嫦娥、吴刚和玉兔,梁祝据考证根本不是同一时代人物且都为男性,但我们还是可以偶尔抬头看看月亮、听听梁祝的。网上看一画眉儿的文章,觉得很有亦舒的笔调,说到年少时喜欢三毛,很调侃地说谁叫那时候年轻呢。然后居然就挑“BUG”了,引三毛的《倾城》说话,说如果那样的相貌也能够倾城的话这个世界早夷为平地、毁灭好几回了——这哪里是曾经喜欢三毛的人讲得出来的话? 然后是一个棋社,地上有一副超大棋子,我站在那个“相”字上留影一张, “相”字总让我感觉一个羽扇纶巾、儒雅镇静的文士形象。之后调侃说,“相”代表智慧,缺啥想啥,所以,补补,呵呵。 傍晚时分,各路游人散去,商铺里的人物也拿条小凳出来随便哪一个小桥上一坐,那种惬意,让人羡慕地很!我们贪图能够看到没有那么多人、相对寂静的小镇的黄昏,过了末班车的时间仍然留来下来——这个时候的小镇比较真实,我感觉,还原到它最初的面貌了。 在周庄,总有些不真实的感觉——不是景物美得不真实,是众多的商家和游人将这个真实虚化了,倒象在演一出戏,一出集中了太多角色的戏码,有些乱了。 周庄之所以声名远扬,缘于陈逸飞《故乡的回忆》。从这副画的创作到现在,20年的光阴了,水乡不再安静,游人接蹱而至,原居民易地而居,商家挤占了各条小巷。旅游业成了当地的主要产业,甚至对周边都有一定的辐射带动效应——我原本以为,这样还不若不要开发的好,维持她原来的样子。但看了一篇文章之后,感觉这样的认知没有理由,且比较自私。周庄镇里的交通只能靠船、出行不便,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抽水马桶,凭什么只能我们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而要求当地居民保留原汁原味便于我们观赏? 和一对沈阳的父子搭一辆车再到昆山,司机是当地人,路上闲谈讲周庄的开发,那些讨厌的各地商品堂然居于那些古色古香的老宅子里,会不会导致游客客流量的下降,那司机说“现实是来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多!”需要重复两遍,呵呵,这份得意啊,即便它开发得再怎么恶俗,那水乡的风情还是独无的,人们还是要去看的。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周庄",共找到
268,649
个相关网页
(责任编辑:吴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