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sohu.com/ccc.gif) |
|
|
|
|
|
闲时,左邻右里的新老住户围在一起,听唐阿婆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唐阿婆的丈夫就是当时不幸被鬼子投下的炸弹炸死的。 摄影:本报记者 田飞 |
围屋名为崇林世居,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由池塘、禾场、首围、祠堂、望楼5部分组成,总面积13824平方米,已有200多年历史。 摄影:本报记者 田飞 | 清明时节,雨雾氤氲,惠阳区镇隆镇大山下村的青山发出层层新绿,山脚下一座巨大的客家围屋却沉睡未醒,仿佛倦于历史的沧桑。 围屋名为崇林世居,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创建者为叶文昭,号崇林,本是一个普通农夫,农闲时卖盐,开始时走村串户,后来就走南闯北,盐业生意越做越大,遂成当地巨富。发达时的叶文昭已近晚年,抱着一个朴素的念头,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产业,以振家声,于是建了这座巨大的围屋。围屋建成后4年,文昭公溘然长逝。其后两百年的风雨中,这座巨宅所获得的声望,倒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盐商叶文昭。 围屋远看像一座城堡,实际上更像一座城池,墙高9米,厚近1米,长宽均超过百米,墙上本来没有窗户,而是散布着数百个枪眼,围墙上设有“走马道”,宽可驰马,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 围屋的墙壁上忠实地记录着历史,“文革”时的标语仍然墨迹斑驳。但檐角蔓生的荒草,告诉世人这里实已久疏人烟。 如今的叶氏后人已不愿再住老屋,纷纷在外面建了楼房,过上了现代生活。围屋已如同空城,只有两位老阿婆留恋着旧居,希望终老于此。其中一位姓唐的阿婆已年近九旬,她14岁嫁入叶家,26岁便开始守寡。她最喜欢讲的故事,就是指着北面青山上的天空,告诉听者,当年日本人的飞机是如何低飞至此,在围屋的后围投下一颗颗炸弹,其中一颗要了她丈夫的命。 有些主人将房屋租给了外来的打工者,月租三四十元。热闹时候还是有的,每逢中秋或春节,叶氏后人都要回来,在老旧的围屋门上贴对联,放鞭炮,在围屋中的祠堂拜祭先人,这座祖宅是他们心里的家族之根。 撰文:本报记者 徐智慧
|
|
一位父亲抱着孩子走过崇林世居正大门。除了恋旧居的阿婆,现在围屋里住的多是外来工。 摄影:本报记者 田飞 |
很多村民都盖了新房,搬出去住了,但林阿婆还坚持住在围屋里,她说住习惯了。 摄影:本报记者 田飞 | |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阿婆",共找到
78,724
个相关网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摄影",共找到
21,074,023
个相关网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田飞",共找到
2,381
个相关网页
(责任编辑:吴中华)
|
![](http://images.sohu.com/ccc.gif) |
|
|
|
|
![](http://images.sohu.com/ccc.gif) |
![](http://images.sohu.com/cs/mms/pic/shen01_1.gif) |
|
|
|
![](http://images.sohu.com/ccc.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