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国汽车的未来发展应该着重解决好与经济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协调关系、自身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等问题,因此,中国汽车产业应该以平稳的速度发展。
这里所说的平稳速度,是指没有大起大落的、持久的、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当或相近的发展速度,即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同步的速度。
平稳增长依然是亮点
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2001—2003年的超高速增长之后,从2004年开始减速,2005年的增速可能更低些,这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就以2004年15%左右的增速而言,在世界汽车工业界也算是很高的,依然是全球的亮点。即使2005年全年的增幅只有10%左右,也属于比较好的成绩,因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销规模基数已很大,增长10%就是50万—60万辆的新增量。
汽车产业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与其他行业和部门关联度很高,它势必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同步、协调发展,不可能长时间地“单兵突进”。前几年的井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今后几乎不可能再现。
平稳的发展速度,可以减少和降低业界的浮躁,促使企业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多的在强化内部管理、加强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质量及服务水平和降低成本上下工夫。这些正是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薄弱环节。汽车企业及其行业管理部门应该将制定发展规划,确定经营指标等考虑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从指望车市的超高速增长调整到能客观面对和适应车市的平稳增长上来。
若能做到像丰田等优秀企业那样,在车市不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况下也能照常盈利和取得长足进步,则就说明其真的做强了。平稳增长,有利于企业组织均衡生产,精耕细作,避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更好地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这些实质上也都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中国汽车产业的平稳增长,还有利于优胜劣汰,推动产业重组。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弱而小的企业因经营亏损而难于继续生存下来,它们或者退出,或者寻求与强优企业进行重组,这正是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汽车产业多年来存在的散乱现象。
从容应对汽车时代
毫无疑问,随着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社会也要实现汽车化。问题是,汽车化的程度有多高,实现的速度有多快。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汽车化不仅会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习惯,也将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前几年车市火爆,社会结构的诸多方面对此极不适应。使用汽车,除了要解决燃油供应这个后顾之忧外,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是限制因素。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里程与世界汽车社会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少,但利用率很低,且布局不合理,形成大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在汽车社会发达国家如美国,凡是住宅、公众场所等,在建设之初都考虑到了要设置必要的停车位置,超市、商店、宾馆、饭店等的停车场面积甚至超过了建筑物本身的面积,而我国很多城市新楼林立,就是看不到其所属的停车位置在何处,许多城镇超市、商店、饭店或者机关大楼等,其前后左右只有巴掌大的停车位置,开车来的人,只好把汽车停在路边,这样一来就挤占了道路,反而造成了交通堵塞。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城市管理中系统规划,长远考虑。要解决好,绝非短期内能够办得到。从这个角度看,汽车业过快增长亦非绝对的好事。人们买车图的是方便,如果造成行车难、停车难、用车难,那还有什么方便可言?如此下去,势必会抑制人们的汽车消费热情,从长远看,对汽车化的发展进程并不利。
所以,汽车产业平稳增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经验,只有成熟的市场和产业,才会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鲜有忽高忽低的剧烈起伏波动现象。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国汽车",共找到
29,476,401
个相关网页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