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有消息说,国家有关部门原本打算不再做汽车行业的五年规划了,但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还是要做。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于10月份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研究“十一五”规划建议的问题。 由此可见,方方面面对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有多高,期望值有多大。
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多年、市场竞争日趋充分的现在,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该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再一次惹人思索。
汽车行业以往的五年规划,都是以"做大做全"为规划指针的,是以产量预测为基本点来规划汽车工业发展蓝图的。但是,现实变了,管理思路也要变。去年,中国汽车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而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令人赧颜的现实表明:惟有做强,才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惟一选择。
所以,汽车行业的“十一五”规划,不宜再把“大”作为行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所强调的主旨,而应把“强”作为行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道理很简单,不积小强,无以成强大;小不强,大也长久不了。一味地扩张,只重视速度,摊子铺得很大,贪多嚼不烂,强势不多,最终会被人各个击破。在这一方面,败例已经够多,教训也相当深刻。钟情于“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建设,搞“卤水拼盘”,是中国汽车企业技术造血机能发育严重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翻开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史,跨国公司无一不是累积小强而后成就大强的典范,没有一个是先求大而后求强的。小而弱成不了世界500强,大而弱也不行,纵然一时勉强进去了,在同行中可称道之处也属寥寥,光彩不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技术、质量、营销、成本和服务制胜市场,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以产量来论英雄。前者是集约型的经营方式,后者则是粗放的管理方式。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要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思想,也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甩脱简单追求产量和规模的传统观念,从“质”的角度、素质的角度入手,把“做强”作为中国汽车工业今后五年乃至十年发展的指导方针,全面规划汽车工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景。
欲纠正“求大求全”的传统思维定势,既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要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规划要明确指导方针,引导企业在提高竞争力上下功夫。规划应鼓励企业积极改革机制,提高自身素质;规划应积极探寻适当的方式,在技术、质量、人才等薄弱环节上,帮助企业培育可持续发展力;规划应大力倡导企业从事技术改造,提升效益,尤其是要把鼓励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说到底,规划要把中国汽车企业的注意力,设法引导到追求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方向上来,推到这个轨道上来。
以新的方式指引企业做强,也需要政府部门加快改革的步伐,进一步促进政企分开,把追求权力但权责不对称的部门,真正转变成为科学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积极地为企业服务的“人民公仆”。
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应加强与骨干企业规划的协调。国家的规划应在汇总各大企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梳理、调整,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经过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只有这样,汽车行业的“十一五”规划才能增强指导性,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促进做强的目的。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十一五",共找到
384,026
个相关网页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