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牵头召开关于汽车产业课题的研讨会,有分析认为,去年出台的新汽车产业政策面临“修补”。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但新产业政策实施一年多来,确实遭遇到不少尴
尬,尤其是在支持自主品牌建设方面,甚至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问题。
毋庸赘言,对于新汽车产业政策在实施一年中取得的成绩,相信相关行业都能亲身体会到。但今年以来,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出口和自主研发方面突破艰难,让自主品牌企业和自主开发明显感受到不太公平的竞争环境。
新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是市场占有率在15%以上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急需支持和鼓励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显然不在此列。新汽车产业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力争使其到2010年跨入世界500强企业之列。从近两年来看,一汽集团、上汽集团都曾实现这一目标,但一汽的态度是“自主品牌要耐得起寂寞20年”,上汽目标则是到2007年实现自主品牌销售5万辆。虽然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理由,但在吉利、奇瑞、比亚迪等全力进行自主品牌建设的企业看来,实在有些看不过眼。今年上半年,吉利和奇瑞两家企业的合计销量就有近15万辆,所占的市场份额达11%。成绩有目共睹,而在产业政策里,只有“国家将尽快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开发的政策”一句语焉不详的条款。
力主自主开发的江淮汽车一位高层曾表示,同样是引入一位骨干型人才,如果是在三大集团,就可以得到国家部门在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在江淮则根本没有可能,更别提其它民营企业。实际上,新政策对能够获得扶持的企业规定了许多条件,而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目前根本就没有;但市场占有率达到标准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政策扶持,打出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旗号,就可以得到扶持。所以,从实际操作上看,非合资企业虽然在进行自主开发,建立自主品牌,但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根本无法与背靠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抗衡。这样一来,自主品牌企业只能靠自己孤军作战,常常落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堪境地。而且,由于背靠合资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得到了政策扶持,相对而言,开发自主品牌的企业也就失去了与之公平竞争的环境,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参与此次课题研究的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产业部石耀东认为,自主品牌建设缺乏具体的政策实施,比如在政府采购、财税激励政策方面,仍有待出台一些具体措施。但目前连公平的竞争环境都不具备,更遑论出台这些向自主品牌倾斜的政策。所以,既然已经认识到新产业政策的不足,即使目前不能“修补”,也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细则,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