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一早,我们在六里桥集结后,踏上了追寻历史的行程。经过7小时的高速行驶,下午3点,我们一行十多人顺利到达了平遥这座不得不使人面史思今的晋中名城。吃过晚饭,我们三五成群走向古城。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游走在古城街道上,会使人感觉历史在瞬间凝固了;仿佛行走于悠久历史中,陶醉在灿烂文化的感慨中。
9月4日,吃过早饭,一行人上路,赶往几十公里外的王家大院。
灵石王家大院,许多人以为不过是一处或一组院落罢了,其实不然。除1996年修复并开放的一万多平方米的高家崖建筑群和1998年8月18 日开放的近两万平方米的红门堡建筑群外,还有东院、西院、怀永图院、义安院、铁裹门院、拱极堡建筑群。至于其他院落,多建于乾隆、康熙。有的或许更早,但多废圮或改建。
红门堡整个院落好似一座缩小的宫廷,中心有一条笔直的石头铺成的路,上中下也各有一条横向路,空中俯瞰即是一个“王”字,构思巧妙。大院后面类似后花园似的后院,上方各有两个守卫的阁楼,两边墙体修建的很高,站在院墙上俯视整个院落,让人遐想不绝。
高家崖建筑群,据说是王家第17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二人在外先经商后做官时,将银钱寄回介休票号,由管家用其利息,从嘉庆元年起,历时16年方才修建完成的。高家崖和红门堡相同的都是因地制宜,筑在黄土高坡之上,不同的是红门堡整座院落为“王”字型结构,而它不是。在高低错落间,院中有院,门中有门,正院偏院,幽曲回环;前院后院,尊卑有序;有暗道可以应急,立四门更显气势;南北特色兼具,实用而又美观。此处南门内垂花门头的匾额,上书“自一山川”四字,字中寓意足以使后人玩味并感慨。
据说前几年有一南方商人来这里游览时,感叹之际,竟向当时住在书塾院的一位老太太提出,愿以一部红旗车交换该院门上那副精美异常的石雕门框,可是这位目不识丁的老人却一口拒绝,坚持钱再多也不卖。
王家大院气势辉宏,据说是乔家的6、7倍还不止,后来文革时期毁坏了很大一部分,现在保留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可见王家在当时的显赫了!王家人靠卖豆腐起家,前后出过2个二品官,可谓达官显贵。宅院以“三雕”闻名:石雕、木雕和砖雕、很多影壁、瓦当和门口的石狮等都很生动传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描绘其中,比昨天在平遥古城内看到的雕刻都精美不少,可见当时王家请的工匠技艺精湛很有造诣,也足以看出王家在当时的辉煌。所谓“王家归来不看院”说的不错!真是不虚此行啊!
中午11点多,大家带着不舍的情感离开,向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景点---太原附近的晋祠进发。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成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由于这已经是本人第三次来晋祠了,同时也因为准备不足,相机电池耗尽,使原本多拍些晋祠图片的愿望已无法实现,所以临时决定这次不进去参观。于是,在等待中顺便收获了10斤山西大枣。
下午4点,全体人员集结完毕,10几分钟后,我们已经行驶在返京的高速公路上。晚夜时分,几经辗转顺利到达北京。 (责任编辑:郭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