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戴姆勒-克莱斯勒金融服务集团在中国成立金融公司的申请正式获得中国银监会的批准,这是继通用、大众、丰田、福特和标致雪铁龙之后,第六家获准在中国市场开展汽车金融服务的跨国巨头。
而就在几周前,另一跨国汽车公司沃尔沃也向银监会提出了在中国开设独资汽车金融公司的申请。除此之外,现代也正在加紧申请成立汽车金融公司。
在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金融巨头抓紧在中国布局的同时,银行对于汽车信贷却表现出了不那么热衷的态度,汽车金融这一巨大的“蛋糕”面临着被外商独资汽车金融公司瓜分的危险。
银行要退出汽车金融领域
尽管早有银行业人士表达了“车贷业务并不是银行的主业,银行迟早会退出汽车金融市场”的看法,但是在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还没有站稳脚跟的当下,银行就出现了可能将要退出的迹象,实在是令人感到有些意外。
记者日前致电几家商业银行,来自银行的回答都在佐证着这个猜测。农行个人业务部消费信贷处处长崔一萍表示,目前农行的汽车消费信贷紧缩得十分厉害,只对与银行有协议的品牌经销商发放贷款,放款额度十分有限,没有协议的经销商根本不予考虑。光大银行更是停止了汽车消费贷款的发放,其个人银行部有关人士对于汽车消费贷款的问题显然不愿深谈,在明确表示“早就不做车贷了”之后,就以有事为由放下了电话。银行有关人士的刻意回避显然告诉外界一个重要信息,银行已不再看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其他几家银行也莫不如此,不是已经停止车贷业务,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汽车消费信贷的范围。
为客户担保办理汽车消费贷款以扩大汽车销量的经销商,也觉察到了银行对于车贷的进一步紧缩。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一位经销商坦言:“现在通过银行做汽车消费信贷越来越难了,做十笔能办下来一笔已经非常不错了。”据了解,虽然经销商目前都会承诺为客户担保进行贷款,但是那只是出于招揽生意的考虑,实际上成功率很低。一位北京现代经销商表示,由于与银行有协议,目前他们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进行得还较为顺利,只是银行对于贷款人的条件审核更加苛刻。据他所知,没有与银行签订协议的经销商,基本上已经不能担保贷款了。
种种迹象表明,在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开始集中进攻国内汽车金融市场的时候,银行可能已经开始通过对车贷审批的紧缩淡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银行之举并不明智
对于银行可能淡出车贷业务的原因,最普遍的说法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太大、由车贷引发的坏账居高不下造成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银行正在通过紧缩汽车消费贷款来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据建行汽车金融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虽然向银行申请汽车贷款需要提供的身份证、户口本、房产证和收入证明等资料没有变化,但是审核却严格许多,如已经办理房贷的,再办车贷不予审批,即使偿还能力强也不行;对于公务员适当放宽政策,非公务员办理相对困难;如果不是公务员,要求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小单位不予放款等等。
而与此同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欲抢占国内汽车金融市场的动作越来越大,业务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目前银监会批准建立的6家汽车金融公司中,只有通用和标致雪铁龙的汽车金融公司是中外合资成立的,其他几家都属于外商独资的汽车金融公司,正在申请中的几家汽车金融公司也是外商独资企业。
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正逐渐成为汽车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在发达市场中,贷款购车比例高达70%,而我国目前不到20%,去年由于紧缩政策,贷款购车比例仅为5%。有关专家预计,按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估计,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额至少会达到15000亿元,即使未来20年我国贷款购车的比例只有国外平均水平的一半,汽车金融领域也将有5000多亿元的市场容量。银行仅怕担眼前的风险就主动放弃了潜在的车贷大市场,显然是不明智的。
银行优势依旧明显
实际上,尽管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具有银行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如与本品牌经销商联系紧密、在汽车信贷方面经验丰富、更了解汽车行业等等。但是银行在网络覆盖面和资金方面的优势也很突出。同时,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银行所担心的汽车金融业务风险太大的问题将会逐步解决。目前,已有很多城市建立了个人信用档案。个人信用体系的日趋健全,无疑能够去除银行的最大“心病”,
同时,在银行谋求淡出、汽车金融公司加紧进入的当下,中资的汽车财务公司似乎没什么动静。一旦银行退出,中资汽车财务公司应该作为银行的补充迅速进入汽车金融市场,狙击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毕竟未来5000亿元的市场被外国人瓜分,是每一个中资银行和财务公司不愿看到的。
图: 冯英杰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