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速扩张下的零库存营销
“我们现在没有库存,更谈不上什么库存压力。”昨日,一位奇瑞上海经销商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库存向来都是令经销商心惊肉跳的价格大战导火索。而拥有多个销售网络的奇瑞,又处在企业高速扩张期,能将库存控制在近乎于零的状态,业内人士认为,这说明奇瑞在整个营销体系上有过人之处。
零库存揭秘:每月可下单8次
奇瑞经销商给《每日经济新闻》的营销流程解释暴露了这个库存控制的秘密。
这位经销商表示,奇瑞采用的是订单式生产的控制模式。经销商每周可以向厂商下一次订单,预定下周需要的车辆型号和数量;期间,经销商还可以进行一次增补订单的操作。举例而言,每月1号经销商开始预定7号到14号期间需要的车型,4号的时候还可以就一周的销售情况进行一次修正,向厂商增订需要的车型。在这种操作模式下,奇瑞的经销商每周有两次下单机会,因此一个月可以下8次订单。
奇瑞内部人士就此表示:“这种订单式生产的模式并不是奇瑞的创新。”的确如此,订单式生产已经是全球汽车厂商通用的“随行就市决定生产”的利器,丰田称霸全球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其对订单的独到管理。
一位长期研究汽车营销的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一般而言,订单式生产的终极目标是希望能将经销商和厂商的网络联成一体,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经销商向厂商下订单,类似于个人电脑行业中的DELL销售模式,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直接传递给厂商,中间没有任何阻隔。但在现实条件中,最优的模式往往因为过于理想化而难于实施,因此目前汽车厂商普遍采用的办法是,消费者向经销商下订单,而经销商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预测,按月向厂商下单的两极订单模式。
“这种模式在国际市场上是被证明为切实可行的。但在中国市场,它却暴露了很多问题。”该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由于国外汽车市场比较成熟,经销商对销量的预测比较简单,不会偏离太多,而中国市场正处在车市的激烈变化时期,这对经销商的分析预测管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按月下订单的模式,向消费者交付车辆的周期很长,而中国消费者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晚两三天可以接受,晚一个月往往就会选择其他经销商乃至品牌。
丰田的一位上海经销商就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他们每个月可以向丰田下一次订单,并会按照经验向销量较大的车型予以倾斜,但如果消费者的要求没有落在这个区间内,极端情况下甚至要3个月才能提车。“奇瑞的这种订单式管理办法,在我知道的案例中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位分析人士说,他将之总结为“小步快跑”的订单式管理。
“小步快跑”模式的优劣
由于不知奇瑞公司内部是如何进行订单流程管理的,这位分析人士表示难于进行具体判断。
但他认为,大致而言,这种模式的优劣势都很明显。优势在于,经销商一个月可下单8次,无需非常强大的预测管理能力,也不会导致因误判而积压大批车辆,同时资金循环比较快;劣势则在于,对厂商的生产、上游配套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和物流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奇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志强介绍说,这种订单管理办法其实早在今年3月份就已正式推出了,目前看来效果良好。他说,奇瑞在不断加强经销商的市场预测能力,从年初开始积极实施“消化库存,订单生产”等营销变革,因此,在汽车业内尚为订单式生产的利弊争论不休之时,奇瑞就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订单式生产模式。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奇瑞汽车以16039辆的整体销量跃居第五;1~10月份累计销售14.75万辆,位居第八,增幅最大。“奇瑞的营销现在很上路。”经销商普遍如此认为。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