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铭认为,丰田和通用在定位上是下工夫的,希望大众从PASSAT领驭开始能够后来居上。
一场迟来的寒风,让人们感受了北京冬天的味道。11月28日,在大众汽车中心,《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了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司执行副总裁苏伟铭。
今年以来,大众在中国的销售陷入前所未有的难堪。来自汽车行业的数据显示,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前10个月累计销售轿车357143辆,市场份额仅有16.45%。面对这样的数字,记者面前的这位大众主管市场及销售副总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把库存降到健康的水平
苏伟铭介绍,今年1~7月,大众的市场份额一直在向下滑,到8月份才开始稳定。其中,1~4月下滑得最严重,主要是上一年的库存导致。
他不忘强调的是,在行业数据上,大众的数据是零售数,是真正到了消费者手中的,而其他很多企业的都是批发数。这样,大众1~10月的市场份额在17%左右。
大众在华合资企业的库存到底有多大?“今年年初,库存是在16万~17万辆之间,非常大。我们花了几个月时间才开始降下来,希望把它降到一个健康的水平。”苏伟铭谈到的数字令人吃惊,比以前曾经披露的15万辆又多了大约10%。
苏伟铭说,关键是要把库存消化掉!他分析到,库存的分布,厂家、商家和物流等其他环节各有三分之一。两家合资企业的平均零售数为每个月5万辆,由于生产、地理、物流等方面的原因,如果小于1个月的零售数,库存太少;而大于3个月的,库存又太多。理想的情况是1.5个月零售数,年底一定要控制在2个月内,也就是少于10万辆。
另外,苏伟铭还谈到,库存车的车龄到底多少才合适?首先要尽快消化车龄久的,控制好节奏,希望库龄也能够健康一些。
PASSAT领驭重塑定位
当记者问到,大众汽车在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苏伟铭指着展厅内两辆刚刚上市的PASSAT领驭,谈起了大众汽车的“定位”观。
苏伟铭认为,成本调整时,首先从市场出发,降价也是从市场出发,要明确客户群体是谁?他们要什么样的产品?大众汽车强调的是德国车的质量,要考虑消费者的个性、家庭,也要考虑与国际接轨。这里的关键就是定位。
苏伟铭说,假如成本下降40%,价格也许会降得更多,还是定位问题。今年与去年不同,大众采用了48个细分市场的概念,用6个月时间作大量的分析,包括今后3~5年的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等,每年还要做出调整。否则,即使车卖得好,也并不说明定位好、有附加值。苏伟铭认为,丰田和通用在定位上是下工夫的,希望大众从PASSAT领驭开始能够后来居上。
“比较而言,日本公司在价格定位上很细,而大众和通用在客户群体上考虑的多一些。”苏伟铭这样进一步分析。PASSAT领驭与蒙迪欧、雅阁、马自达6、锐志相当,首先要比装备,将价格调整到位。比如,21.48万元有什么装备?自动挡还是手动挡?对消费者有什么价值?大众为此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对于PASSAT领驭,第一位的是定位要成功,而不是要比别人便宜,也不追求谁低于谁,人家会做什么东西?
谈到车型的选择,苏伟铭认为,第一要看客户群体,第二要看资源,包括开发能力、政府政策,甚至油价高低等。定位时不能简单地从入门级车型开始加,如采用1.8T的发动机,在设计好之后再加减。首要的是品牌定位,比如即将引进的斯科达品牌应该有独自的网络,因为斯科达品牌是理智型的,而不是经济型的。法国某商学院有一个关于斯科达在英国成功的案例,原来以为斯科达是低价位的品牌,但结果是人们并不认为比大众品牌低,其消费者属于理智型群体,而斯科达轿车也不是便宜车的概念。
南北大众网络没有整合必要
对于人们常常会提起的销售系统会不会整合的问题,苏伟铭反问道:“南北大众整合有什么好处?”
他说,大众的国产车型共有14个,加上进口的辉腾、途锐和新甲壳虫3个车型,共17个车型,每个车型大概又有6~7个细分的款式,假如使用一个展厅,就要考虑放50辆展车,这是不现实的。
另外,苏伟铭谈到,其他厂家的合资企业也不是只有一个网络,比如丰田也有一汽丰田和广州丰田两个网络,不同网络有不同的好处,两个比一个来得好。至少10年之内,大众的两个网络没有整合的必要。
苏伟铭继续阐述,今后大众会更倾向于市场和产品的定位,把中国市场分为四大块:精英、传统、理智、新潮,然后再作细分。因此,两个网络对大众品牌的定位非常重要。一汽-大众定位于时尚、精英;上海大众定位于经典、典雅。这样才能把48个细分市场的定位分得很细,再把对手放入,进行品牌塑造。而不是等车子出来以后再来定义。比如这款PASSAT领驭,在强调时尚时,其设计风格、内饰、色彩也都是时尚的。客户群体不仅商务、公务,也要走向私人用,这是第一步。
当然,苏伟铭也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难度。他分析说,过去大众的产品没有卖好,有定位不准的问题,但这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改变的,需要时间,需要再务实一点,不是急于再选适合的车型。苏伟铭强调,大众与通用和丰田的逻辑不同。通用的改变比较快,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丰田则细致、稳定,也略显保守。大众最好是在它们之间,既不能很快的改变,因为实施营销战略需要时间;也不能墨守成规,否则会陷入被动。
对于今后一段时间的展望,苏伟铭表示:首先,估计在2006年可能有40~50款新车推出,节奏会好一些,不像今年有105款新车。其次,对新车也有不同的涵义,要有更多的选择给消费者。第三,还是定位问题,某车型符合哪类客户群体?拿来以后也要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责任编辑:常亚梅) |